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201.71
  • 學位論文

台灣前輩油畫家市場之研究—以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之油畫市場行情為例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油畫市場從八0年代的萌芽、九0年代的狂飆,到二千年的高低兩極化表現,戲劇性十足。中國經濟崛起後,藝術市場水位跟著水漲船高,在「大中國熱」成形的影響下,整個市場也跟著版塊位移,台灣雖然有邊陲化的隱憂,但可喜的是,台灣油畫市場並未出現齊頭式的低迷,而是冷熱兩極—飆漲者恆飆漲,不漲者恆不漲。其中像是陳澄波的《淡水》,以新台幣1.4億元之姿堂堂登入「億元榜」,而廖繼春的拍賣行情,也在穩步中躍過新台幣8,000萬元的門檻,但反觀其他同儕,拍場行情落差極大,截至目前,他們只寫下千餘萬餘的最高拍賣紀錄,留給收藏界許多思考與玩味的空間。 本文便是以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等五位台灣前輩油畫家作為研究對象,企圖探討此一高低兩極化的市場現象。首先,筆者先耙梳台灣油畫市場的形成背景,釐清作為第一市場的商業畫廊與藝術博覽會、與第二市場的土洋拍賣公司所扮演的角色與運作模式。再來,則是針對這五位台灣前輩油畫家的個人生平與際遇發展,作同質性與異質性的比較分析:他們幾乎在同一時期留學日本與歸返台灣,皆以油畫創作為主,並且作育英才無數,推動台灣美術運動有功;但因每一位油畫家的角色扮演有別,個人天份資質不同,對於印象派的間接學理感受不一,受帝展美學的審美觀的禁錮程度更不等,造成他們在創作的形式內涵、創作的時間與數量上皆呈現出個別差異,而這些「同中有異」之處,也就成為導致後來在拍場反應兩極的重要參考因素。 除了藝術家個人創作的因素之外,影響台灣前輩油畫家市場價格的,還有收藏結構與偽作的問題。在收藏結構方面,公立美術館的典藏數量、私人美術館的成立與否、藏家的品味趨向等,皆與藝術市場的拍賣價格息息相關;此外,偽作的猖獗,也往往使得出處明確的作品價格飆高,而稍有疑慮者慘遭流標,甚至導致收藏家因擔心偽作而放棄或出清該等油畫家的所有作品。最後,筆者則分別就這五位前輩油畫家的市場個案,表列其實際的市場行情數據,並加以比較分析。 根據本文所收集的資料與數據顯示,西方價值主導下的拍場模式橫行、具學術定位的名家名作抬頭,台灣油畫家必須從過去封閉式的「台灣本土市場」,強迫升級到「華人西畫市場」,甚至「全球藝術市場」。最後勝出與否,端看藝術家才氣、天份、原創性與市場籌碼性而定。從陳澄波、廖繼春等拍賣成果顯示,台灣藝術價值不死,只是必須適應浩瀚穹蒼下各自展翅單飛的事實與現實。

參考文獻


曾若涵(2005),〈近現代中國書畫之投資報酬率及投資組合〉,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宜欣(2003),〈寫實的形塑與割裂—論李石樵戰後作品之風格與意涵(1945-1949)〉,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于玲(2007),〈台灣油畫市場贗品問題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碩士論文,2007年。
涂榮華(2004),〈台灣商業畫廊經紀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一、書籍、期刊與報紙資料

被引用紀錄


林玉奇(2008)。張大千山水畫作香港拍賣市場價格研究(1996-2006)〔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804200910282512
丘乃如(2009)。臺灣藝術市場指數建構之研究─以前輩畫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52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