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121.170
  • 學位論文

從盤山過嶺到丟丟銅仔─臺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與區域特性(1783-1926)

指導教授 : 詹素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臺灣東北角,為介於台北盆地與蘭陽平原之間一特殊的地理區域。此區域因自然環境的限制,需藉由台北宜蘭之間交通路線的通過才得以發展。由於東北角遍布丘陵,因此交通路線的發展亦不同於西部平原地區,在目的及築路條件隨時空背景變換之下,出現數條不同的交通路線。本文即奠基於東北角的通過性,而試圖探討臺灣東北角獨特的區域特性變遷。 本文所謂的「臺灣東北角」,並不欲以明確的界線畫分,而以三貂嶺與草嶺所夾峙的「三貂地區」為本研究的核心區域;再以北宜間交通路線的變遷為軸,將各交通路線所經過的區域,亦畫為本研究的範圍。 本文大要有三:首先,是釐清自清領時期至日治中期臺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以了解各交通路線形成的原因與經過。清代自乾隆中期以後,漢人的拓墾足跡逐漸走進台灣東北角,至嘉慶年間,宜蘭亦成為漢人的拓墾新天地,此後,台北宜蘭間的交通路線即隨之出現並不斷變換著,直到道光年間始大致定型,而有「入蘭正道」之稱。 日治初期,總督府於此修築「基隆礁溪道」與「台北宜蘭道」兩條公路,但仍僅能乘轎或步行。明治39年(1906)宜蘭輕鐵、大正元年(1912)基隆輕鐵開通;交通路線發展出現落差,核心區域三貂地區因無法設置輕鐵,而導致內部運費的高昂。大正13年(1924)宜蘭線鐵道全線通車,東北角一地的交通路線得以統合,並產生依宜蘭線鐵道的樹枝狀發展,為東北角區域帶來新的發展。 其次,是分析各交通路線對東北角區域內部帶來的影響,以理解交通路線與東北角區域的關係。早期路線尚無法直接帶來區域的發展,但隨著路線出現而產生的防衛、商業、住宿、郵傳等機能,則使各交通路線上出現聚落,也導致區域整體的發展。入蘭正道形成之後,約位於路線中點的頂雙溪,則因其具有「中繼點」的區域位置,而發展為三貂地區內最重要的聚落。日治前期,東北角內部因交通路線發展不均,而導致三貂地區的發展不如東北角外緣,甚至發生如「宜蘭米商事件」等種種困境。直到宜蘭線鐵道完工,內部的交通不均現象才較為緩和;此時,三貂地區的礦業得以發展,東北角內部發展也再次趨向齊一性。 第三,則結合以上兩者,以探究東北角交通路線變遷對此地區域特性的型塑,帶來了何種影響。本文認為北宜間交通路線的變遷,塑造出以下三項東北角獨特的區域特性:(一)自然環境的限制性逐漸轉化為發展動力,(二)介於臺北、宜蘭的中間性隨時空輻輳而降低,(三)極度依賴交通路線的發展性仍持續存在。

參考文獻


1959(1700) 《裨海紀遊》,文叢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1957(1724) 《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0(1706) 《鄭成功傳》,文叢第6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
1958 《蠡測彙鈔》,文叢第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