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255.235
  • 學位論文

都市阿美族生活適應之研究—兼論達魯安會所之建構

指導教授 : 黃人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落葉歸根是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國人對家鄉、土地有著一份深刻的熱愛,離鄉背井就像是沒有根的浮萍,一方面忍受著孤獨寂寞,一方面要承受在外工作、及生活方式適應的壓力而無處宣洩--這是中國人對遊子的想法,也是現在許多都市原住民的真實寫照。 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在花東縱谷區的阿美族,透過年齡制度及部落聚會所建立其社會結構並傳遞文化。由於其人口最多並漢化較深,又沒有像「山地山胞」有「山地保留區」任其耕作,因此二十幾年來,阿美族移居都市的數量比其他原住民族比例高出許多。而進入都市的阿美族失去與原鄉的聯繫、溝通的場所,文化傳承要如何進行?另一方面都市阿美族因失去如同部落的聯繫與照顧,必須獨自面對生活中一切問題,而得不到慰藉。此種現象讓筆者思考是不是有一個地方(或方法)能聯繫都市中阿美族與原鄉之間的關係,並在都市中讓阿美族重建其社會結構,得到彼此的慰藉、互相照顧,更能使都市中阿美族的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本研究問題為:如何提升都市中阿美族「生活適應」?什麼方法能聯繫都市中阿美族與原鄉之間的關係,並在都市中讓阿美族原住民重建其社會結構,得到彼此的慰藉、互相照顧,更能使阿美族文化得以在都市繼續傳承? 基於上述,本文先從都市原住民相關理論出發,提供都市原住民問題檢視之標準,再從阿美族遷徙背景及在都市地區生活之狀況作一介紹後,一方面整理都市阿美族生活適應方面所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探討其造成生活適應問題因素分析,透過問題發生及因素探討,並輔以紐西蘭毛利人Marae集會所經驗,提供如何提升都市阿美族在未來「生活適應」方法—建立都市聚會所的必要及未來方向。基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達魯安聚會所是阿美族文化之精髓與基礎 二、阿美族遷移都市是「推拉力」作用之結果,通常屬於適應失敗型 三、都市阿美族適應困境包含了心理、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各層面 (一)群居生活雖可重建原鄉社會結構,然造成與大社會更深的隔閡。且負面族群互動經驗,使都市阿美族對與其他都市成員互動產生排斥。 (二)缺乏良好的訓練導致就業困難,收入來源以非技術勞力工作所得為主。 (三)收入支出的娛樂費偏高,教育費偏低,顯示都市阿美族對自身及下一代教育不甚重視 (四)家庭文化背景,造成下一代教育水準低落 四、都市中建立達魯安會所,不僅可提高都市阿美族生活適應,更能延續其文化 (一)都市達魯安會所提供阿美族成員心靈撫慰功能 (二)都市達魯安會所建設應是政府政策重點,並予以補助及規劃 (三)達魯安會所建立是台灣多元文化精神之展現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發現,提出問題討論並給予阿美族達魯安會所建立及整體原住民族會所建立時之建議,最後提供未來研究之展望,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

阿美族 達魯安會所

參考文獻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1961)。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專刊之二。
李亦園(1957)。南勢阿義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1982)。台北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明義(2000)。<阿美族的文化傳承與傳統教育>《玉山神學院學報》,第七期,125-158。

被引用紀錄


Ling, C. L. (2004). 都市原住民親師互動之研究--以臺北縣桐花國小為例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2334535
吳秀美(2005)。探討原住民離婚婦女的生活適應-以台北都會地區為例〔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7-170420071455049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