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8.62.124
  • 學位論文

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

指導教授 : 洪泉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 文 摘 要 壹、研究結果 本論文以歷史詮釋性的角度探討一九八七年迄今的客家運動,本研究探討三個主題:一、客家運動出現的原因;二、客家運動的發展;三、客家運動的意義。 一、 家運動出現的原因有三:大環境的鬆動、語言政策的影響與新興社會運動的興起。 二、 客家運動的發展:本文探討的客家本土組織是以具改革性的客家團體為對象,擇以客家雜誌、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與寶島客家電台做個體分析。客家雜誌以文字勾勒族群圖像和探討客家議題,臺灣客協和客家電台則以實踐行動來展現客家意識。 三、 客家運動出現的意義:使客家族群重現與邁向多元文化的社會。從深化的層面視之,客家運動所代表的意義,可供社會公眾集體學習的良善法則與族群彼此交融的和諧空間。 貳、主要研究發現 ㄧ、客家族群目前最大的問題: (一)客家文化的弱勢:特別呈現在語言的使用上。 (二)眾多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除了傳統客家聚集地,大多數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彼此缺乏聯繫,阻絕了客家活力。 二、客家運動的訴求都要求國家力量介入 客家文化的弱勢地位源於資源匱乏、眾多的孤立個體無法形成族群的溝通網路,此非賴政府無以自行克服障礙。 三、運動的訴求從早期著重於客語的保存,日後擴大為客家文化的復振 近年來為突破社會大眾對客家運動只停留在「爭取客語發言權」的理解上,從客家藝術的提倡至義民大學與客家園區設立的構想,顯示訴求已著重族群文化的全面復興。 四、積極性的客家團體相繼成立,推動異質的運動目標。 從客家雜誌、臺灣客協到客家電台,直至目前尚在籌組的臺灣客家教授協會,客家運動持續在繁多的階段性目標下進行,執行的方式都因行動者實踐理念差異而產生頗大的出入。 五、新的客家人出現 經由多年的客家運動後,客家人的客家意識逐漸強化,客家社會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_客家權利意識和行動意識,新的客家人使客家的主體性逐漸確立。 六、未來客家菁英推動客家運動可能走二種路線:一是直接參政;二是菁英份子直接回到原鄉,凝聚族群共識。 第一種路線的客家菁英,以族群意識做為個人的政治資源,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現象,事實上兩者間並無衝突。 第二種路線認為回到客家社區,從事客家文史工作,宣傳運動理念,自己所創造、詮釋的客家文化,才具有主動性和實踐力,不致於變成疏離群眾的菁英。

被引用紀錄


江惠如(2008)。多元文化下臺灣客語之保存與展現:以行政院客委會推廣之客語生活學校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08.00337
許惠捷(2011)。北埔在地客家認同的浮現與轉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2fNTHU.2011.00377
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2fNTHU.2007.00616
鍾志正(2015)。「客家中原論述」在台灣的建構:以《中原》雜誌為核心的探索〔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2fNCTU.2015.00919
林作逸(2017)。臺灣客語政策之研究:1945-2017〔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70379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