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34.141
  • 學位論文

臺南東山和雲林崙背洋香瓜產銷活動的研究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農業糧食鏈」為研究概念,以「洋香瓜」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位置、自然和人文環境皆大不相同的東山和崙背兩地的洋香瓜產銷過程。首先發現東山和崙背兩地位置和自然環境對洋香瓜產銷所產生的約束力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隧道式設施、新品種以及農業化學的發展等的創新,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於是,當自然環境和市場距離等因素可因「農業工業化」修正後,究竟何處才是洋香瓜的最佳生產區位?筆者企圖從兩地洋香瓜糧食鏈的運作中尋找答案。 東山在民國70年代開始了洋香瓜的栽培,其中農友種苗公司和試種農戶社會網絡的運用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再配合上外部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市場需求量大增,促使農民大面積栽培,直到現在東山仍是全省洋香瓜栽培面積最大的鄉鎮;崙背的洋香瓜栽培約比東山晚了十年,主要的生產技術是學習自臺南地區,再經由農民修正為適合崙背當地的生產技術。 除了洋香瓜介入的時間不同外,在比較兩地的產銷過程和其中的人際網絡之後發現至少有以下幾點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兩地不同處: 1.作物制度 東山瓜農主要採取一年輪作制度,生產主要集中在冬季裡作和一期作,有明顯的季節性,選擇的品種多以光皮洋香瓜為主,一則因管理方便,二則是農民認為消費者多半熟悉這些品種,故在東山的洋香瓜生產是較類似於「滿足消費者需求」。崙背地區則較多是採行兩年輪作,全年皆可生產洋香瓜,為避免因量產而導致跌價,農民(尤其是產銷班員)企圖透過品種多樣化來創造消費者需求,以產品差異化的方式來區隔市場。 2.運銷模式 東山所產出的洋香瓜悉數「寄行口」,選擇的市場主要仍是以臺中、嘉義、高雄三地為主,臺中以北各縣市次之。在崙背則是以參加農會和合作農場共同運銷、寄行口和販運商至崙背購買等方式進入市場,共同運銷的運銷地點主要是臺北農產一、二市和臺中果菜,其次經由寄行口者市場主要在臺灣西部各縣市。 3.農會的角色 農會是最基層的農民組織,但東山農會的表現長久以來為農民所詬病,原因是因為若單就農業推廣和供銷來看,農會所表現的是消極、怕事的態度。 反觀崙背農會在產銷班的輔導上可說不遺餘力,尤其在面對合作農場的競爭下時,對於協助產銷班申請補助款、尋求技術解決、舉辦共同運銷或農產品展售會等竭盡其力。 二、兩地相同處: 1.家戶式生產 在家庭農場中的洋香瓜生產,大部分的小農仍是以「家庭式生產」為主,即所需要的勞動力是來自不付薪的家庭成員;生產的最終目的不在追求最大利潤,而是在滿足家庭生活和下一回的生產資料所需。 2.社會鑲嵌 除了大部分勞動力仍未完全商品化之外,農民對於來自農場外的生產要素的依賴日益加深,於是在不同的階段會因為不同的需求而與不同的人、團體和組織產生不同性質的合作關係,而在合作對象和資源的尋找上可以知道人際紐帶在生產活動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包括供應商(生產資材行、農藥行等)、中間商(貨運行、行口、販仔等)或勞力的交換和雇用等,都仍是通過農民既存的人際網絡來尋找,或來自原有社會關係的協助搭線。 3.瓜農的社會空間擴大 若在地圖上點出洋香瓜糧食鏈中各個成員的位置後,便會發現生產技術和生產內容轉變之後,農民的社會空間亦日益擴大,區域的界線逐漸模糊,而人、商品與資訊在區域間快速流通。 當農民可以與糧食鏈上、下游成員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時,洋香瓜的生產活動的確可以順利進行,但問題是目前臺灣的農場經營,幾乎仍是以小農制家庭農場為主,經營規模狹小,致使單位產銷成本相對偏高,根本無法產生合理的利潤。於是本文最後即以「農業產銷班」為比較的指標,以回答當農民水平地整合在產銷班中,是否即可達成「規模經濟」利益? 經由兩地產銷班現況的比對之後發現,在東山雖然有近20個農業產銷班,但幾乎都是有名無實,一則是農會的失職,二則為農民本身則是因為自身狹窄的利益而不願意合作。這樣「不上不下」的結果是農民仍深陷於孤軍奮鬥的泥沼,最後終將走向依附、落寞一途,栽培面積逐年下降即是最好的證明。 在崙背,產銷班組織成功地水平整合農民,除了因共同運作使得農民原有的經營結構改弦易轍,並降低成產銷成本的利益外,一方面在班的內部運作上,班員間分工合作、互相信任,透過正式、非正式交流與良性競爭等,都可以使資訊、技術順暢流通,並在最後的運銷過程中以共用品牌的方式取得消費者的信任與肯定,創造出別地無法模仿的氛圍和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因班的運作良好,亦可取得與農政單位對話的管道,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官」與「研」,即農會與農改場扮演著從旁輔導的角色,並隨時為產銷班提供所需要的資源,亦表現了產銷班由「下」而「上」的自主性,這兩者所帶來的優勢將更勝於位置和自然資源稟賦造成的比較利益。

並列摘要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 of 「agro-food chain」is used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Cucumis melo L. in Dung Shan and Lun P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ough Dung Shan and Lun Pe are different in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peasants in two places still can grow Cucumis melo L.. It’s resulted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such as the innovation of techniques of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2.House production and waged labor coexist in the family farm, because the characters of crops and the sector of farm production. 3.The operation of agro-food chain of Cucumis melo L. displays the different relations of each contact. The relations of each sector in agro-food chain are changing continuously, so it’s important to create the advantage of competition, especially single peasant. It’s because single peasant’s scale and productivity are too tiny to get enough power to operate well. If peasants could integrate i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 marketing groups, they are able to get more advantages of competition in the operation of agro-food chain.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1997 〈微生物在有機農業上之應用〉,《臺中區農業專訊》,18:4-5
2001 〈臺灣省洋香瓜產銷結構之規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報告》,38:69-83
1988 〈Redefining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s the geography of food〉,《Area》,20(3):281-283
Birch, J.W.
1992 《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ed market economies》,New York:Longman

被引用紀錄


張淑媚(2006)。有機蔬菜產業發展限制與社會資本的關係-以彰化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3962
陳奕先(2006)。從資源共享的角度探討地方產業之經營:以新港洋桔梗和大社、燕巢印度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2592
趙欣燕(2009)。台灣蝴蝶蘭產業生產型態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1117
馮瑞菁(2009)。田尾鄉花卉園藝農業經營的空間特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1335
柯佳伶(2011)。雲林縣二崙鄉短期葉菜產銷及其空間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356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