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86.164
  • 學位論文

清末橫山地區的地緣社會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以清末橫山地區作為研究的區域,透過「新區域地理」與「地緣社會」的概念,企圖說明北臺灣不同民系的客家人,如何在初期拓墾的過程中相互結合與認同,發展出不同於傳統血緣和原鄉地緣的人群凝聚方式。 由於橫山地區地處邊區,地勢崎嶇,加以泰雅、賽夏族等高山原住民的出沒,至嘉慶初年仍罕有漢人蹤跡出現,僅有部分平埔族竹塹社企圖於此地開荒,但皆屢墾不成。隨著漢人步伐逐漸向沿山推進以及淡水開港後國際市場對於樟腦的需求,本區因位置與山利之故,雖然有水患頻仍與原住民出草等環境威脅,仍吸引為數不少的墾民入內墾荒,特別是善於經營坡地的客家人。 在人群開始進入橫山地區後,設隘防止高山族原住民的出草活動是維護墾民生命財產的第一道防線。但因清代治薹政策的消極保守,設隘工作僅能由民間自行籌辦,本區境內便陸續由資本家或墾佃集資設隘防止原住民出草,分別設置了三個不同的墾區莊,形成墾戶隘制的開墾型態。這些投資的資本家或墾佃,基於不同的目的於本區投資,但「合股經營」與「來源複雜」是其共同的特色,而本區的人群組成也因此深受拓墾組織的影響,形成不同民系人群混居的現象。 在人群組成雜異的情形下,本區客家人士居民必須拋開傳統血緣與原鄉地緣的羈絆,與當地鄰近的住民相互合作與結合,或透過租佃關係,或經由婚姻關係的建立,在面臨共同的環境威脅時尋求互助的管道。因此本區因而形成一個以在地地緣為主要凝結力量的地緣社會。

參考文獻


官九和族譜編輯委員會
1974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165-190。
1981 〈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月刊》復刊11(1)。頁19-36。
1987 《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台灣師大地理學系。
1991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

被引用紀錄


劉康國(2011)。拓墾家族與社會領導階層—以新竹劉朝珍家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1.01069
張峻嘉(2006)。南庄地方產業再發展與區域特性形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0176
利天龍(2006)。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1018
張瑟玉(2008)。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之影響:以新竹縣橫山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53684
葉佳蕙(2010)。新竹紅毛港的區域型塑與其周邊的族群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14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