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86.164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本論文探討漢語及德語問候語的分類及分布的情形,研究方法為:一、使用觀察日誌及訪談的方式收集語料,語料整理後,我們將問候語的類型歸結為:宣示問候語、稱呼問候語及情境問候語三類,並從時間、情境及對話者雙方關係這三個不同的方向,將語料及訪談資料作質化的描述。二、使用問卷測試在不同權勢(Power)及不同的心理距離(Distance)下,德語的受試者及漢語的受試者是否會選擇不同類型組合的問候語。 描述觀察日誌語料的特性時,我們發現漢語可單獨使用稱呼作為問候語,德語無此用法。此外,漢語的情境問候語類型及出現頻率在數量上均多於德語問候語。這符合了Hsu(1960)提出的東方文化趨向情境主義(situationalism)與互相依賴(mutual dependence)兩個特徵,其中互相依賴的理論與集體主義內容相符。另外,在時間、情境及對話雙方關係上,德語出現跟時間有關的問候語數量比漢語多。在情境上,德語及漢語看似有很多相同的問候語,但在使用的情境上卻不相同。在對話雙方的關係方面,漢語由於有稱呼問候語一類,使得會話雙方的權勢關係比德語的鮮明許多。 問卷部分,我們則是證實了德語及漢語在不同的權勢及心理距離下,問候語形式的使用,的確反映出語言與文化的關聯。但是,德語及漢語的問候語也有類似的地方:這兩個語言在對話者心理距離縮小時都傾向由獨立策略轉向涉入策略,因此,我們認為 Scollon and Scollon(1995)禮貌體系的理論不完全適用於問候語選擇策略的解釋。

關鍵字

對比分析 德漢 文化 語用 社會語言學

參考文獻


李櫻. 2000.〈漢語研究中的語用面向〉.於《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323-356頁.
林欽惠. 2002. 《漢語句末助詞「啊」之教學語法初探》. 碩士論文. 台北:台灣國立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施家煒. 2001.(中譯本)〈跨文化交際:話語分析法〉. Scollon, Ronald; Scollon, Suzanne Wang. 1995.(原著)〈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Barnlund, Dean C. and Araki, Shoko. 1985.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The Management of Compliments by Japa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6.1.9-26.
Chen, Song-Cen. 1991. Soc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ing of greeting expression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92.55-60.

被引用紀錄


丁國雲(2009)。由近義詞「認識」、「知道」語內和語際對比 看日、泰中、高級學習者母語遷移現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3356
蕭瑩華(2011)。中文讚美語、回應策略與感知辨識之中介語分析—以英語背景學習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41312
陳怡卉(2012)。初級華語教材行為文化研究─以問候語及讚美語語對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4487
鄭逸萱(2015)。臺灣電視棒球主播徐展元的轉播敘事風格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4201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