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9.50
  • 期刊

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

Psychologic Foundation of Civic Education

摘要


心理學的發展對於人類文明的提昇有很大的貢獻,許多心理學的理論提供了公民教育的理論基礎,可以做為實施公民教育的參考。本文從人文心理學、社會學習論、發展階段論及政治社會化理論等四個方向,析論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人文心理學標榜以人為中心,強調人文價值及人性尊嚴,重視人際關係及人生責任,主張教育應以人為本、個人應做自己的主宰,這種人性化的公民教育觀實為公民教育的發展所應遵循的方向。社會學習論重視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認為人格與行為的發展是學習的產物,運用獎懲、模仿、觀察、示範、增強等原理,可以影響個人的行為表現,為公民的人格養成及道德陶冶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式。發展階段論認為個體在一般認知發展、道德認知發展及公民觀念發展等面向皆是循序漸進的歷程,每一個進程皆有特殊的發展目的與任務,實施公民教育無論在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材及決定教學方法等各方面,皆須針對學生的心智發展階段做不同的安排,社會化是終身的歷程,它是使個人從生物人發展成為社會人必經的過程。實施公民教育如果運用社會化的原理與方法較為有效,而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最有影響力的媒介,蓋因學校的公民教育能夠針對教育目的,有計畫的傳遞優良的文化傳統,公民生活知識及理想的社會價值觀,以培養社會所期望的良好公民。要之,心理學的理論很多,每一種理論和公民的培育均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能使公民教育的實施事半功倍。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侯淑嫣(2005)。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1677
劉時傑(2001)。異境狂想-測量後現代主義的自由向度〔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14033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