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107.89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這是一部具有校史意涵的論文,從學校的籌備開始,敘述信義國中的發展;其中的大事記要,是全本的基幹。從大事記要,可窺看出學校的發展脈絡。歷任校長的理念,有其原則性共通處;校務發展,呈現整體、一致性。24年的歷史,也以處室做分類,分開了解學校的進展。從學校發展來看,有其優良展現,也有待改進之處。第三章信義精神,是學校光彩層面與特色的呈現 。文中也透露出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現出學校的影響力。臺北市信義國中位處信義計畫區高級地段,別具時代意義;周邊歷史文化頗為豐富,以學校為核心,可規畫出以學校為本位的歷史文化聯繫網絡教學課程。 本文為初探,尚待進一步深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由本文列舉之台灣、中國與香港各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可暸解到1990年代後,台灣、中國、香港都進行課程整合,開放民間編寫教材;並加強認同鄉土的教育觀;國際與外交形勢影響教科書的編簒,台灣與中國、香港的外在政治環境改變,會影響教科書的編寫開放程度。 從台灣統編版教科書由可看出近代東北歷史著重日、俄對華侵略的過程,認為可以激發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操,民國七十二年統編版到民國八十四年審定版以後,「反共抗俄」與「親美」政治色彩趨於淡化,加上教科書編輯中國史精簡化,使清末東北的敘述減少,從審定版教材中少見列強對東北外交政策。本文討論之香港教科書版本(1993年、2004年現代教育版與文達版)將清末外患側重東南海疆,對清末日俄入侵東北著墨不多;中國1993年與2004年人教版教科書強調英、法、美、日、俄列強對清末中國進行帝國主義的侵略,對清末東北的狀況,並不似台灣統編版詳述。對清末東北政治經濟影響甚大的日俄戰爭,甚至沒有出現在香港與中國教科書中。 從台灣統編版教科書到審定版教科書,在教科書上的編寫已漸脫離以往統編版時期反俄親美的的書寫方式,但審定版在內容精簡的情況下,對清末東北的敘述大幅刪減,不易看出教科書對列強的書寫;中國人教版教科書在1990年代以後的改變幅度不大,書寫方式側重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對清末俄侵東北的部份史實內容並未出現(如八國聯軍俄侵東北、日俄戰爭),可能與中國早期親蘇立場有關;香港教科書可見列強在清末租借港灣瓜分勢力時,猶能肯定列強對中國經濟與文化發展之貢獻,顯示英國對香港之長期殖民之影響,使香港教科書並不全面否定列強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層面。 本文討論之各版本教科書,多能依照史實敘述,但側重經濟政治,缺乏東北社會人文的發展呈現,學生鮮少親臨的感受。放寬學子視野,應持本國立場,容忍多元觀點,這是本文探討清末東北歷史事件中分析列強態度的目的,不僅為反映當今台灣、香港、中國之國情,也希望莘莘學子能學習放眼中國與國際間的互動,消除人我隔閡,培養鳥瞰全局的視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研究的是漢人傳統社會寺廟與地域文化發展與傳承,以關廟地區的中心大廟—山西宮做為討論的主軸。關廟鄉十七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村庄廟,形成聚落、村落級的祭祀圈,而山西宮祭祀圈涵蓋十一個村,本文所論述的地域文化即指在此跨街村的大祭祀圈內的文化,論述的重點在建立起一個傳統的模式,附帶敘述現代化之下的發展趨勢。 關廟地區開發甚早,十七世紀鄭氏時期已有漢人移入,在當地開闢埤塘、形成聚落後,就修建廟宇以奉祀神明,因此廟宇的修建經常與地方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山西宮亦建於鄭氏時期,是一座主祀關聖帝君的廟宇,肇建之初信徒限於關帝廟街,隨著信徒人數增加,祭祀圈逐漸擴大,清季已成為外新豐里地方大廟。山西宮是神明在世間的居所,地方民眾與各村庄廟藉由宗教祭典等信仰活動界定了祭祀圈的範圍,顯示山西宮是祭祀圈內最重要的神聖中心,同時廟宇空間舉行世俗性的公共事務,因此亦為地方之世俗中心。 山西宮是宗教性的建築物,無論是建築格局形式、雕飾彩繪都特別強調與眾不同的特殊之處,運用寺廟建築的符號意涵,不但營造出廟宇空間的神聖性與強化其中心性,使原本世俗的空間轉化成神聖的空間,也充份顯示了地方信眾的審美觀與價值觀。環繞著山西宮展開的各種宗教性展演,如祭典、藝陣與戲曲都具有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雙重面向,目的是為了酬謝神明、界定與淨化神聖空間,也提供民眾休閒娛樂。由於廟宇聚集人群的特性,地方世俗性公共活動也多在山西宮進行,公共事務受神明力量及權威的影響,而帶有神聖性的色彩。除此之外,地方的集體記憶亦附著於山西宮而流傳至今。因此山西宮對地域文化與祭祀圈內的居民而言,具備了文化負載、規約、整合與認同等功能。雖然在現代化影響下,廟宇功能經歷了分化與轉變的現象,但是直至今日山西宮仍為祭祀圈民眾最重要的神聖中心以及認同的象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1980年代後期,臺灣地區的非營利組織發展由於解嚴,進入了蓬勃而多元的時代,而非營利組織的運作對臺灣民間社會的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宜蘭地方的發展模式和臺灣西部地區有著明顯的不同,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宜蘭在陳定南、游錫堃至劉守成等縣長的經營下,逐漸發展出所謂「宜蘭經驗」的模式,以環保、觀光、文化、生活為立縣之主軸。在地方政府積極以文化做為發展主軸的背景下,宜蘭地方知識份子於1990年籌組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以非營利組織的身份參與共同打造新蘭陽之事業。 仰山文教基金會之宗旨為發揚地方文化與打造蘭陽美景,其以地方菁英集體領導的運作模式,與政府、各民間社團等單位合作,從事各項文化活動。除了營造蘭陽豐厚的文教氣息,凝聚蘭陽民眾對鄉土的認同感外,仰山文教基金會更期待蘭陽地區能成為一個成熟而有自信的公民社會。自1990年成立至今,仰山文教基金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階段性不同的運作主軸,近十年來逐漸著側重於社區總體營造事業的推動,而其組織運作和宗旨的落實均對宜蘭地區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本論文透過對仰山文教基金會較為全面式的研究,一方面回顧其組織發展歷史,同時也藉此審視民間社團對地方發展之影響,並進而為其定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歷史教育是形塑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要手段,任何一個國家在形塑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時,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無可取代的。解嚴後社會意識呈現多元發展,長期被忽視的台灣主體意識不斷增長,對於中國史與台灣史教科書的研究越來越興盛;但是在世界史方面,卻少有人論及我國的世界史教育,與本國史相較之下,研究這一主題的文章就相對顯得貧乏,這是本文的研究動機。 戰後以來,台灣地區的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經歷多次課程標準的修訂,在課程設計與教材內容上有著重大的變遷。自民國37年公佈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後,至民國83年修訂的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依據內容主要可以區分成台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世界史的教科書內容呈現何種特色?身為世界史一環的台灣,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又是如何? 這些都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 第一章是緒論。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回顧、研究步驟與方法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是探討光復初期(民34~41年)的歷史教科書內容如何產生轉變。第三章是了解反共抗俄基本國策之下的課程標準反映出來的意識形態如何影響世界史教科書的編輯與內容。第四章探討九年國教實施後的統編本教科書,了解不同時期的課程標準與歷史課程設計的演變。第五章為結論。我國戰後六十年來的世界史教科書有下列特色: 一、課程與教科書的編寫方面 (一)課程目標逐漸注重世界觀的培養 (二)世界史教學時數之比重逐年增加 (三)課程設計從國家目標取向轉變成學生中心取向 (四)歷次的課程標準徘徊在重視歐洲史亦或歐、亞兼顧的兩難 (五)從教科書混編到中外歷史教材分別編寫。 二、教科書內容方面 (一)教科書內容架構厚今薄古、重歐輕亞、偏重政治史,但比重逐年降低 (二)對人物或事件的敘述立場從道德史觀的立場逐漸轉趨中性化 (三)教科書編寫的史觀從中國中心史觀、歐洲中心史觀轉變為到全球歷史觀 (四)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仍影響著教科書的編寫 我國在六十年來初(國)中世界史教材演變,最重要的核心即為世界史觀的建立。以世界史觀為出發點的教科書,將世界視為一個整體,並注重文化彼此之間的關聯。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時培養學生養成世界觀與世界公民意識,亦是歷史教育應該達成的目標。自民國八十三年課程標準的修訂,要培養學生「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態度,使學生得以養成開闊的胸襟,並成為具有世界觀的公民。臺灣屬於世界史的一環,臺灣今日多元的文化,正是臺灣人民學習世界史的重要資產,因此尋找台灣在世界史上的地位是刻不容緩之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教科書的有無與學生的學業成就具有正向的關聯,尤其是對於低社經地位學生的影響更大,一本好的教科書必須是一部能符合學生心智、年齡程度的教材,讓學生在原先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學習到更多知識。國、高中歷史教材銜接的目的一方面兼顧教材架構的完整性,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國中的歷史教育以建立學生的基礎知識為目的,強調事件過程、陳述史實現象為主,將較須理解分析的部分簡單介紹即可;而高中教材則以國中所學為基礎,將學習重心放在進一步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與比較分析的能力,因此宜略過現象的描述,而著重說明事件發生的原因、影響和意義。高一台灣史的問題在於國中教材簡化,且合科教學,使教材零碎化,造成高一新生歷史知識不足,勢必無法銜接暫行課綱主題式教學。其原因在於92課綱實施之後,開放民間自行編輯,而造成各版本內容差異過大的現象,再加上國中歷史、地理與公民合為社會科,歷史的上課時數較以前更少,進入高中之後面對窄又深的且較為抽象的主題,與較大篇幅的敘述,在學習上因而更難銜接。依此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即是在一綱多本的教材下,國高中教材的銜接情況,作為高中教師授課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