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52.86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建立以教學語言為中心的「初任教師偏差行為分析框架」。此框架的建構基礎是真實課堂,佐證資料為實習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語料,判定偏差行為的依據包括學理、學習者當下的反應,以及實習教師與在職教師類似行為的對比。研究成果可用於職前培訓、在職培訓,以及教師專業發展。 此研究為偏質化的混合型第二語言課堂研究,不同於以往以描述經驗為主的論述。過程中,研究者採用了參與觀察、問卷調查、課堂互動分析、語料統計、個案分析等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探索華語教學中的教師語言問題。研究分為四個階段:第一,經由課堂觀察,建立實習教師偏差行為分析的基本框架。此框架包括語言展示、語言操作、整體設計三大部分,其下又分為段落、句子、詞彙、語音、回饋、發問、解說、指導語、示範、語言得宜、課堂經營等11類和相關的28項偏差行為。第二,根據課堂觀察資料編製成教師自我評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框架與問卷結果相符,確定了框架的可行性。第三,利用框架內的項目,針對教學一般行為、偏差行為進行標記、統計、分析,找出實習教師高頻的偏差行為與使用教學語言時的難點。第四,根據研究結果規劃師資培育的階段與方法,並展示一個以研究成果協助實習教師專業成長的個案實例。簡言之,整個過程是從發現問題、釐清問題到解決問題,最後再由教學實踐反映研究的成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迦納(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後,引發各界的關注。迦納(2006)認為一個概念的精熟必須反複接觸學習內容,學習者若能以各種方式來學習時,達到目標的可能性便會提高。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將主題中可運用的智能做一適當的發揮。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時,當學生利用自己最喜歡的智能投入活動中時,可以得到最佳的學習成效。如果使用各種智能,即使是練習活動,也可提高學習效果。 華語熱潮年齡向下延伸,目的語地區華語營隊紛紛成立,其中又以華裔兒童為大宗,其語言能力有別於一般外語學習者。因此,透過適性教學,兼顧寓教於樂,以智能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將華語教學與智能活動做適當的結合,成為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主軸,結合文獻分析與調查研究,再透過兒童及家長問卷分析與訪談,分別了解華裔兒童對各主題的喜好程度、家長對營隊的期待、營隊教師以多元智能運用於營隊語言教學的情況與需求;進一步分析現有教材中多元智能應用於華語教學的情形,以及課室影片觀察,歸納出適合的教學實施與設計原則,再根據原則設計營隊語言課程教學活動的範例。 經過文獻探討、需求分析與活動設計後,得到以下結論:以多元智能學理為基礎之營隊語言教學設計,可提升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多元智能理論的靈活性,可達到以下效果:一、因應營隊學習者的個殊性,滿足學習者的智能需求,提高學習的參與度。二、智能的運用與轉換,讓學習者以不同的智能反覆操作,達到認知及語言學習、記憶之效,並於潛移默化下,喚醒學習者的智能。三、智能與主題的結合,可符合現今營隊的教學需求,同時將學習者的學習情感、語言與內容、生活經驗做一整合性的連結,符合年幼學習者需求,提升學習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跨文化網路溝通日益頻繁,亦發展出異於傳統溝通模式的語用文化;然而,現有華語教材與教學對培養學生此種「跨文化溝通能力」仍不足。本文以網路感謝言語行為為例,試從比對華語母語者、英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語料,分析美籍華語學習者網路致謝語用失誤,並提供兼顧語言教學與跨文化語用知能的教學範例,希冀增強華語學習者於跨文化網路溝通的交際能力。 本文以李麗娜(2004b)研究成果為基礎,並參考Leech(1983)的禮貌準則、曲衛國(1999)的「親近準則」與「關係準則」等,整理不同語境下華語網路致謝的常見句式與策略。本文研究方法為:先設定「性別差異」、「社會權勢」、「社會距離」等社會變項,再蒐集網路現成語料、取得問卷實驗語料與進行質性訪談,企圖從自然語料、量化數據與質化訪談三方面,分析華語母語者、英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語言形式與文化認知互動情形,提出華語母語者網路致謝的語用模式,探討華語學習者學習難點與語用失誤原因,並提供相關教學建議。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學習者母語文化負遷移、教材與教師教學誤導為學習者語用失誤主因。華人網路致謝時,對高位致謝仍偏好使用「道歉式」與多元輔助策略,顯示仍保有「重權」與「婉轉間接」的文化傳統;美籍華語學習者則因美式文化「平權」與「坦率直接」而出現迴避使用或無法理解特定語言形式與輔助策略等語用失誤。其次,三組在「性別差異」、「社會權勢」、「社會距離」變項中,僅「社會權勢」明顯影響策略選用:華語學習者對高位致謝語用失誤比例偏高。另外,由於華人網路致謝受網路文化與西化影響,總體而言偏好「直接感謝」,異於傳統的「間接感謝」,但學習者受教材、教師教學影響一概偏好「間接感謝」,且因教材設計缺失無法發展靈活應用多元致謝策略的能力。 教學應用部分,本文運用實驗成果設計教學內容,並輔以「記憶未來」與「行為演練」原則,透過「短劇觀察」、「文化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落實教學理念,提昇學生跨文化網路交際之語用能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日前韓國華語學習風氣鼎盛,學習年齡層有越來越低的趨勢,華語教育方式因此有更多元化的需求。其中針對韓國兒童所編寫的華語教材也相繼問世,2011年5月3日研究者調查結果發現共有46套。但是與成人華語教育相比,韓國的兒童華語教學尚未成熟,故尚未有一套針對兒童華語的課程及教材的編寫標準,實有努力的空間。 本研究首先探討韓國兒童華語教育相關政策及介紹韓國兒童華語教育現況;其次探討韓國兒童語言發展之特徵。實務上借重於評析韓國當地出版的非翻譯兒童華語教材,並歸納教材特有的功能及特色,進一步探討教材分析與編寫依據。 理論基礎方面,本研究針對四套韓國出版的兒童華語教材進行內容分析,分析項目各為主題、詞彙、功能、文化;且依據筆者彙整之教材評量表評估上述四套教材,透過內容分析與教材評估研究四套兒童華語教材各自的優缺點和韓國兒童華語教材特性。此外也參考教材實際使用者的意見,除了筆者實際使用教材進行教學外,也對韓國當地的兒童華語教師進行訪談。 歸納以上資料蒐集與評析的結果發現韓國出版的兒童華語教材都是為當地韓國兒童編寫,取材貼近兒童的日常生活。且插圖和圖片色彩鮮艷,數量豐富,頗能引起兒童注意。但缺點是活動及練習的種類和數量不足,年齡針對性較模糊,而且文化項目和跨文化比較內容需要加強。根據研究結果筆者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練習編排、教學活動、圖文設計提出針對韓國兒童初級華語教材的編寫理念與原則,並提出選材準則以及呈現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泰國學生在學習漢語語音的過程中,三組漢語塞擦音為其最大的困難,因為從漢泰語音對比來看,泰語只有一組塞擦音[tʃ] [tʃˊ]位置在漢語舌尖前音[ts] [tsˊ]和舌尖後音[tʂ][tʂˊ]、舌面音[ʨ][ʨˊ]之間,發音位置接近。然而,雖然對泰國學生來說,三組漢語塞擦音是學習難點,但是筆者發現並非每一個與之相拼的音都有問題。漢泰音節組合規則有很大的不同: 漢語三組塞擦音和韻母的組合是互補分布; 舌尖前和舌尖後塞擦音不可以和[i]和其結合韻、[y]和其結合韻相拼,但可以與[u]和其結合韻、空韻[ɿ][ɭ]相拼,舌面塞擦音則相反;泰語塞擦音則是可以和所有韻母組合相拼(泰語無[y]和[ɿ] ][ɭ]),包含和[i]相拼。所以本文旨在觀察泰國學生發三組漢語塞擦音全部的聲韻組合,歸納其偏誤的傾向,最後提出實際且有效的教學方法供教學者參考。 此次研究結果證明並非所有的與之結合的音都有問題。總結如下:1) [tʂ][tʂˊ][ʂ], [ts] [tsˊ][s]和[ʨ][ʨˊ][ɕ]後接空韻[ɭ] [ɿ]或是一時,問題最多。顯示這兩組音對受試者來說的確是難點。2) 另外,無論是[tʂ][tʂˊ][ʂ], [ts] [tsˊ][s]和[ʨ][ʨˊ][ɕ],受試者發後接[ɤn]或[an]的音時,[ɤn][an]會相混3) 而和[ei]或[iɛ]相拼,最沒問題。另外筆者也發現幾個現象:1) [tʂ][tʂˊ][ʂ], [ts] [tsˊ][s]和[ʨ][ʨˊ][ɕ]這三組音雖然對泰國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難點,但是從實驗結果以及問卷調查結果,[tʂ][tʂˊ][ʂ] 和[ts] [tsˊ][s]偏誤相關,[ʨ][ʨˊ][ɕ]偏誤則較獨立 2) 舌尖後音[tʂ][tʂˊ][ʂ] 和舌尖音[ts] [tsˊ][s]的發音問題關聯緊密,例如:[tʂ][tʂˊ][ʂ] 常讀成[ts] [tsˊ][s],翹舌不足 3) 舌面音[ʨ][ʨˊ][ɕ]的發音問題較為獨立,例如:[ʨˊ][ɕ]相混,或是特定韻母偏誤和聲母有關 4) 受試者的送氣塞擦音普遍發得較鬆,阻礙不足,像擦音。針對以上偏誤,筆者提出三大教學建議:首先用學生熟析的語詞舉例子,然後用語音對比的方式教學,調整送氣塞擦音和擦音時只發出氣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文提出一個兼具質化分析與量化計算的方法,研究現代漢語句末助詞「吧」與「呢」。以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前期五百萬詞資料為文本,觀察句末「吧」與「呢」表達的情態意義或語用功能後提出假設:句末「吧」應區分為表說話者懷疑的「吧1」、表祈使的「吧2」與表說話者自述主觀意向的「吧3」;句末「呢」應區分為彰顯疑問的「呢1」、表事態不尋常而且值得注意的「呢2」與延續上文而針對主題提問的「呢3」。 依上述假設將文本所有含句末「吧」或「呢」的小句分為「吧1、吧2、吧3、呢1、呢2、呢3」六個電子檔,輸入鄭錦全(2011)編寫的共現詞親疏計量程式,各以句末助詞為關鍵詞,分別計算小句內共現詞的親疏引得並排序得出「吧1、吧2、吧3、呢1、呢2、呢3」的高關聯共現詞。分析各組共現詞的內部語義句法關聯後發現:「吧1」的共現詞「大概、也許、或許、應該」等都與認知情態「表說話者懷疑」相關;「吧2」的共現詞有使役動詞「請、讓」及動作動詞等,與祈使句相關;「吧3」的共現詞則常組成「算了吧、好吧、(就)這樣吧」等構式表達說話者觀點或意向。三類句末「吧」共現詞的語義特徵各符合其句末助詞的假設定義。「呢1」的共現詞「為什麼、怎麼、什麼」等都與非是非疑問相關;「呢2」的共現詞「還、才、真」常用於陳述不尋常事態以引起注意;「呢3的共現詞「那、那麼、萬一」則用於標記主題提問。三類句末「呢」的共現詞也與其句末助詞的假設語義相合。句末「吧」與「呢」的多義假設因共現詞分析結果相符而得到支持。 共現詞分析不僅支持句末「吧」與「呢」的多義假設,也可應用於句末助詞教學。除了提供具體的語義範疇與句法框架,用於建構句末助詞的教學語法與教學策略;以關鍵詞搭配共現詞檢索數位語言資源,也能供教師查詢教學實例或使學習者自修泛讀,體現「針對一詞,廣泛閱讀」的學習理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視訊課程可為國內外華語教師與華語學習者提供諸多教與學之益處,然而此種教學模式在華語教學界尚未普及,具有豐富視訊教學經驗的教師極少,相關師資培訓課程普及率也不高,足見發展此一領域師資教育之必要性。 目前國內機構開設的相關數位師資培訓班多偏重工具應用,少有針對教學技巧及教學內容進行培訓。本研究在社會語言互動觀與跨文化溝通素養等教學理念指導下,研發專門師資培訓課程以培養具備跨文化溝通知能的視訊華語教師。為達此目標,本研究採取調查研究法與行動研究法,調查新手教師需求與意見,並據此需求和相關教學理論設計系統化師資培訓課程。 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新手教師在教材應用、提問活動設計、雙向交流等各方面表現皆有顯著進步,但在糾錯和發言比例兩方面表現稍弱;而原培訓課程在時程規劃、報名方式、培訓內容、培訓策略、作業說明、教材編寫、行政人事與試教合作模式都需要更細緻的設計與發展。依據調查結果,研究者利用ADDIE模式重新設計課程,並發展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期待未來相關研究人員將本文所建立之師資培訓模式付諸實行,待課程模型發展成熟後,考慮將其設置為研究所的正式課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