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05.146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個體化中介於親職化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個體化係以功能獨立、態度獨立、情緒獨立與衝突獨立四個次概念分別呈現,呈多重中介架構。研究者以陳慧珊於2008年進行論文研究收集之原始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運用287筆原始資料,探討個體化在親職化對身心健康多重中介之影響,並運用拔靴法(bootstrapping procedure)分析實徵資料,結果顯示: 一、大學生個體化的功能獨立、態度獨立、情緒獨立、衝突獨立等四個次概念能中介親職化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 二、個體化的情緒獨立及衝突獨立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個體化的功能獨立與態度獨立的中介效果則未獲支持。 三、個體化衝突獨立的中介效果大於個體化情緒獨立的中介效果,且個體化衝突獨立與情緒獨立的中介效果方向不同。 本研究最後針對提出之多重中介架構進行討論,並分別對親職教育、諮商輔導,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在探索諮商心理師在諮商工作中的佛法經驗及意義。研究以滾雪球的方式邀請五位佛教背景心理師擔任研究參與者,採用深入訪談的方式瞭解研究參與者在專業工作中的佛教經驗與現象,以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為文本進行資料分析,資料分析的步驟以詮釋現象學取向的方法進行。 研究結果有下以幾點發現。首先,諮商專業與佛法背景兩者的關係處於浮動狀態,臨床工作平順時佛法沒入背景,專業無法解決的困難情境中參與者轉向佛法,佛法經驗及概念成為參與者的參考架構,推動專業工作的進行。其次,在諮商工作中參與者遭逢死亡議題、無解情境所引發的無助狀態時,容易陷落困境。第三,佛教經驗對專業工作的影響發生在態度層面,這些影響包括更能涵容與抱持、更能深層同理、更能覺察及更有彈性。再者,佛教經驗對研究參與者的影響發生在許多層面無法分割。第五,佛教經驗帶來視域的轉變,觀看個案的眼光從「你們」轉化成「我們」,個案不再單純是個案,眼前的個案同時有緣人、讓自己學習的人、跟自己有因緣的人。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提出三點研究結論。首先,佛教經驗為在困境中的心理師帶來力量。第二,心理師的佛教經驗擴大了面對個案的抱持、涵容、彈性與覺察。最後,佛教經驗轉化了看待個案的眼光。此外,研究者說明本研究的限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對心理師養成教育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學生自我分化、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的方式,以台北縣市之國中學生為取樣範圍,取得有效問卷共1,036份,並以「自我分化量表」、「情緒自覺量表」及「一般健康量表」作為研究工具。調查結果以描述統計、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自我分化程度的差異 本研究中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樣本,其在自我分化程度上有顯著差異,且主要差異顯示女生的「同儕親密」程度高於男生。 二、自我分化與情緒自覺之關係 本研究中之國中學生樣本的自我分化與情緒自覺之間有一組典型相關,顯示國中學生「代間親密」程度越高、「同儕親密」程度越高,則其「情緒自覺」能力越高。 三、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本研究中之國中學生樣本的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間有三組典型相關。 (一)第一典型相關顯示:國中學生「代間親密」程度越高、「涉入三角關係」程度越低,則「身心健康」狀況越佳。 (二)第二典型相關顯示:國中學生「代間親密」程度越高、「同儕親密」程度越高、「代間混淆」程度越高、「涉入三角關係」程度越高,則「身體症狀」程度越高、「焦慮與失眠症」程度越高。 (三)第三典型相關顯示:國中學生「代間親密」程度越高、「涉入三角關係」程度越高,則「社會功能失調」程度越高。 四、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本研究中之國中學生樣本的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 (一)第一典型相關顯示:國中學生「情緒因應」能力越高,則「身心健康」狀況越佳。 (二)第二典型相關顯示:國中學生情緒自覺能力越高,尤其「情緒覺察」能力越高,則「身體症狀」程度越高、「焦慮與失眠症」程度越高、「社會功能失調」程度越高。 五、自我分化、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本研究中之國中學生樣本的自我分化、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 (一)第一典型相關顯示:國中學生「代間親密」程度越高、「涉入三角關係」程度越低、「情緒因應」能力越高,則「身心健康」狀況越佳。 (二)第二典型相關顯示:國中學生「代間親密」程度越高、「同儕親密」程度越高、「代間混淆」程度越高、情緒自覺能力越高,則「身體症狀」程度越高、「焦慮與失眠症」程度越高、「社會功能失調」程度越高,但「嚴重憂鬱」程度越低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對國中教育輔導方面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有四點:其一為探究師生背景在國小師生關係上的差異。其二為探究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幸福感與國小師生關係間的關聯性。其三為探究國小師生關係的類型與比例。其四為探究師生背景、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幸福感在國小師生關係上的解釋力。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對全國36所國民小學進行便利取樣,共得232位導師及5444位三到六年級學生之有效樣本。本研究工具包括「華人性格自評量表」、「國小教師幸福感量表」及「國小師生關係量表」。資料經多變項變異數分析、二階段集群分析、典型相關及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後,獲致以下發現: 一、國小導師整體而言具有正向的人格特質及中高程度的教師幸福感。 二、國小學生整體而言具有良好的師生關係。 三、不同性別、師資培育背景之國小導師,在學生知覺之師生關係上有顯著 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生在其師生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生之師生關係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 六、國小導師人格特質與幸福感間有中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七、國小導師人格特質與學生所知覺之師生關係間有低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八、國小導師幸福感與學生所知覺之師生關係間有低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九、國小導師背景、學生背景、導師人格特質、導師幸福感對學生所知覺之 師生關係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發現,針對教育單位與教育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兩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師生關係、人格特質、幸福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受苦是人類必經現象,雖然受苦令人不安,但眾多的研究都證明受苦生命經驗可以令人發現生命的意義,並經由受苦經驗的轉化成長,形成個人生命的智慧。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師會協助當事人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但在現實生活裡,心理師也會面臨人生的苦難。因此本研究將焦點集中在瞭解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內容、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時獲得意義的方式、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後的轉化,以及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在治療實務工作上的應用。   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法,讓故事反應受訪者的經驗,同時採用「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兩種資料分析方式。本研究共訪談三位資深心理師,第一階段的分析呈現三位受訪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故事,並個別就三位受訪心理師的敘說故事,針對四個研究問題提出主題整理與研究者的詮釋。   第二階段則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進行跨案例分析及綜合討論。在「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內容」方面,歸納出「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及「怨憎會苦」等主題;在「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時獲得意義的方式」方面,則歸納為「承擔與接受」、「寄託與盼望」,及「堅持與相信」等三個主題;在「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後的轉化」方面歸納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盡其在我」,及「吃苦了苦,回甘人生」等三個主題;在「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在治療實務工作上的應用」中則歸納為「悲心作意」、「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及「漫漫治療路,你我同行」等三項主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讀者、心理治療實務工作、心理師養成教育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家庭治療四步模式的治療要素,並瞭解其療效所在,以及如何藉由一些特定的介入技巧促進家庭治療的進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分為兩階段進行。階段一為「建構要素階段」,研究者藉由文獻與經驗整理,根據家庭治療四步模式的四個步驟整理出初步的治療要素,接著蒐集實際治療行為的錄影帶、治療歷程逐字稿、治療師記錄,透過假設與實際行為的不斷比對,分析家庭治療四步模式的歷程要素,以建構更細部的「家庭治療四步模式之要素與細項」。階段一的研究參與者為醫療院所轉介的5個家庭,由研究者自行擔任治療師,對家庭提供5到9次的家庭治療。在此過程中,研究者以質性取向之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在協同研究者、受過家庭治療四步模式訓練的資深督導之合作下,逐步澄清模式中的相關要素,最後並由受過家庭治療四步模式訓練的資深治療者進行專家效度檢核。 階段二為「療效分析階段」,研究者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多重檢證的方法,同時蒐集質性與量化資料;並整合治療師與案家的角度,一方面探討家庭治療四步模式的療效內涵,以及影響療效或阻礙療效發生之因素,另一方面也瞭解該模式對不同家庭類型及不同家庭成員在家庭互動、家庭和諧感受、心理需求滿足感、個人生活滿意度,以及不同療效層面之影響。階段二的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透過公開招募的方式前來報名的12組家庭,由6位受過家庭治療四步模式訓練的治療師提供6到8次的家庭治療。研究最後除了分別呈現質性與量化結果之外,研究者亦將所蒐集之資料以對偶分析的方式整合呈現各個家庭成員在接受會談後的改變。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相互呼應,並提出在實務研究中的反思,以及對家庭治療實務工作與家庭治療師的訓練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運用工作可能我 (work possible selves)與工作價值觀的構念,探討高職生的理想工作期望(career aspirations)、實際工作期盼(career expectation)以及兩者間之悖離程度(work possible selves discrepancies)與學習動機之關係,並比較不同人口學變項(年級、性別及社經地位)在工作可能我(含理想與實際工作我)之差異性。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以研究者自編之「工作可能我量表」和現有之學習動機量表為研究工具,針對台灣地區923名高職學生(男452,女470)進行施測。所得資料以變異數分析、卡方及Pearson Product Moment 相關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首先,高職學生在工作可能我與學習動機有顯著之正相關,進一步分析可得知在實際工作我方面與學習動機間則有更高之相關。其次,在工作可能我的悖離程度與學習動機有負相關。最後,高職生在工作可能我方面因不同性別與年級而有所差異,其悖離程度也有不同;在理想工作我方面因不同的社經地位有所差異,但在工作可能我之悖離程度則沒有差異。   此外,研究者將高職生所提供的理想與預期工作名稱依據Holland六職業類型及職業地位進行分類。結果發現近六成的高職生在理想與預期的職業類型有差異。多數的高職生希望從事藝術型與企業型的工作,但實際上則預期會從事實用型及事務型的工作。在理想工作方面,男生偏好實用型、研究型與藝術型,女生則傾向藝術型與實務型。在預期工作方面,男生預期會從事的工作傾向實用與研究型,而女生較多會選擇事務型與社會型的工作。研究結果也顯示,男生相較於女生會期望從事需要專業職能(professional level)的工作,而非技術性(skilled level)的工作。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閱讀理解能力與數學能力對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生的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的影響。藉由放聲思考法及結構式晤談蒐集每一位學生在「朗讀流暢度」、「關鍵句型的理解」、「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文字題列算式的表現」、及「算術能力」等五個變項之表現。其中,「朗讀流暢度」和「關鍵句型的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有關,因此擬以此兩個變項瞭解閱讀理解能力對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的影響。「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文字題列算式的表現」、「算術能力」與數學能力有關,因此擬以此三個變項瞭解數學能力對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九十位國小六年級學生。研究者先以「中文年級認字量表」、「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和數學成就表現將學生分為數閱低組、數低組和數閱一般組,每組各三十人。最後,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比較三組表現的差異。   研究結果如下: 一、數閱一般組:數閱一般組之所以能夠成功解題,主要是因為認字效能佳,也能夠理解數學文字題中的關鍵句型,在閱讀數學文字題時,能掌握數學概念,並根據數學概念列出正確的算式,並具有良好的算術能力運算正確的結果。 二、數閱低組:造成此組數學低成就的原因除了數學概念掌握度不佳之外,還有認字效能不佳,以及無法理解數學文字題中的關鍵句型,在閱讀數學文字題時,無法掌握數學概念,無法根據數學概念列出正確的算式,並且算術能力亦不足。 三、數低組:數低組在解數學文字題時,由於無法理解數學概念,即使學生能回答數學概念的定義,仍無法順利應用相關知識列出正確的算式。此外,數低組的學生除了數學概念的應用能力不佳之外,算術能力亦不足。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提出對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透過兩個實驗探討不同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使用差異,以及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運用及摘要表現的影響。 實驗一以42名不同閱讀能力的台灣師範大學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放聲思考原案分析,探討不同閱讀能力的大學生在閱讀策略使用上的差異。結果顯示,高閱讀能力的大學生比低閱讀能力者在精緻化策略、重新建構策略、理解監控策略的使用較頻繁。實驗二根據實驗一的發現,針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較少使用的策略設計三種閱讀策略教學課程,並進一步探討不同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學生策略使用與摘要表現的影響。 實驗二的研究對象為83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其中,19名學生接受精緻化策略教學課程(實驗一);20名學生接受組織統整策略教學課程(實驗二);24名學生接受理解監控策略教學課程(實驗組三);另有20名學生為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四週,每週一節(50分鐘)的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控制組不接受教學課程。所得資料以共變數分析、趨向分析驗證假設。結果顯示: 在中測,閱讀策略教學對三個實驗組學生的閱讀策略使用有增進效果,不過在摘要能力上,只有「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有顯著增進效果。 在後測,閱讀策略教學對三個實驗組學生的閱讀策略使用有增進效果,其中,「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的增進效果比「精緻化策略教學組」、「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為高。在摘要方面則是只有「精緻化策略教學組」與「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對於學生的摘要能力有提升效果。 四週閱讀策略教學結果顯示,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有助於三個實驗組大學生的閱讀策略運用。實驗組在前、中、後測的趨向分析結果顯示,各組學生在其所接受訓練的閱讀策略類型之使用進步情形呈現直線趨向。摘要能力方面,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於「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精緻化策略教學組」的摘要表現有增進作用,其中又以「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有較佳的摘要能力增進效果。至於,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的摘要能力增進作用,則會受到文本難度影響,當文本比較簡單時,讀者的摘要表現較好,當文本變難時,讀者的摘要表現反而不理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