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38.144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國小中年級閱讀理解困難學童與一般學童在多項口語理解能力,包括基礎語言能力與高階語言能力上的差異,以及多項口語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間的關聯性。同時,也探討多項口語理解能力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解釋力。最後,基於口語理解與閱讀理解在篇章層次皆有相似處理歷程,研究也探討使用口語敘事聽理解能力對區別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預測力。 研究對象為61名國小中年級學童,包括27名閱讀理解困難學童,以及34名對照生理年齡的一般學童。所有受試者皆以非語文智力測驗、標準化識字測驗及標準化閱讀理解測驗,排除識字與智力問題,作為篩選和分組之依據;以標準化語言測驗測量兩組學童的詞彙與語法能力;並以自編的高階語言能力相關測驗測量推論理解、文本結構與理解監控能力。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一、 國小中年級學童在不同詞彙、推論理解、理解監控能力的表現有難易度之差異。 二、 閱讀理解困難學童與一般生理年齡學童在多項口語理解能力上有顯著差異,包括在基礎語言能力與高階語言能力上均表現較一般對照組學童差,且閱讀理解困難學童於口語理解能力上缺陷並未侷限在單一的口語理解能力向度。 三、 在控制學童之生理年齡、非語文智力、工作記憶與識字能力的影響後,口語理解能力仍然與閱讀理解能力有關。基礎語言能力與高階語言能力對閱讀理解能力具獨立的變異解釋量,其中語法能力與文本結構能力能對閱讀理解能力有直接的影響,而詞彙能力與推論理解能力能對閱讀理解能力有間接的影響效果。 四、 國小中年級學童依閱讀理解能力高低進行分類的組別,可由學童的推論理解與文本結構的口語敘事聽理解能力加以預測與區分。 總結而言,本研究發現國小中年級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口語理解能力有缺陷,且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口語理解能力上,研究結果支持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困難是同時涵蓋閱讀與口語理解能力的領域一般缺陷。研究也發現學童的基礎語言能力與高階語言能力可以預測閱讀理解能力,且分別對閱讀理解能力有直接與間接效果,支持閱讀簡單觀點的理論,口語理解能力為閱讀理解能力之必要成份,同時也支持口語理解能力為多向度而非單向度的觀點。本研究對未來學齡兒童閱讀與口語能力研究,以及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臨床介入與教學提出相關的建議。

本文將於2026/02/26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 學位論文

@_@有鑑於國內外特殊教育領域與態度的研究領域缺乏有效教育評量專業人員對身心障礙學生態度的工具,兩岸特殊師資培育缺乏對特教師資生態度的實證研究與了解。故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兩岸特殊教育專業師資生對身心障礙學生的態度,師資生所在地區、年級及身心障礙學生的障礙類別對態度的影響,以及初步分析師資生對身心障礙學生態度的預測因子。 本研究正式樣本為884名台灣與大陸地區特殊教育學專業的師資生,研究工具為「身心障礙學生態度問卷」和「Marlowe-Crowne社會期許量表」。前者基於態度的三要素理論、環狀情緒模型以及障礙研究等理論觀點發展而來,包括三個障礙類別版本,分別評量對ADHD、肢體障礙、智能障礙學生的態度。該問卷有40題,「積極情緒」、「消極情緒」、「醫療模式」、「社會模式」和「行爲意向」五個分量表構成。基於預試與正式樣本的檢驗結果,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重複測量共變數分析(ANCOVA)、以及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統計與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對於態度之情意要素,兩岸特教師資生對於身心障礙學生的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水平不高,均在中等程度的強度水平以下。兩岸受試對身心障礙學生的積極情緒感受均略高於消極情緒感受;在積極態度向度,無論障礙類別與年級,大陸受試的積極情緒顯著高于台灣受試;在消極態度,大陸師資生對ADHD學生的消極情緒顯著高于台灣師資生,其他障礙類別不存在差異。 二、對於態度之認知要素,兩岸師資生對醫療模式的障礙觀持中立的評價傾向,對社會模式的障礙觀持積極的評價傾向,對社會模式障礙觀的認同度高于醫療模式,台灣受試比大陸師資生對社會模式觀點的認同態度更高。 三、對於態度之行爲意向要素,兩岸師資生均持相當高的積極評價傾向,台灣師資生的行爲意向反應略高于大陸。 四、兩岸特教師資生對三類身心障礙學生的態度間存在差異,總體上對肢體障礙(PD)學生的態度最正向、對ADHD學生的態度最負面,這種差異在三要素中均有體現。此外,大陸受試對ADHD的情意反應相較於台灣受試更消極。 五、特教師資生的地區、性別、年級等人口背景變項,過去與身心障礙學生的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經驗,以及社會期許等,對身心障礙學生態度的5個向度(分量表)表現的影響程度相當有限,多元回歸模型的解釋量介於3%~10.2%之間;但社會模式障礙觀對行爲意向變异具有頗高的解釋力,約為30%左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258位國中小在職特教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自閉症學生應用實證本位教學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特教教師的背景變項對實證本位教學熟悉程度及使用頻率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自編之「實證本位教學(EBP)應用於自閉症學生之現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所蒐集之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小特教教師對於28種實證本位教學整體的熟悉程度,為「中高」程度。其中「增強」、「直接教學」、「提示策略」、「示範」、「工作分析」、「消弱」、「視覺支持」等策略,熟悉程度落在「高」程度,「音樂輔助介入」的熟悉程度落在「中低」程度,其餘皆落在「中高」程度。 二、國中小特教教師對於28種實證本位教學整體的使用頻率,為「中高」程度。其中「增強」、「直接教學」、「示範」、「提示策略」、「工作分析」、「視覺支持」等策略,使用頻率落在「高」程度,「擴大及替代性溝通系統」、「音樂輔助介入」的使用頻率落在「中低」程度,其餘皆落在「中高」程度。 三、國中小特教教師對實證本位教學方法熟悉程度與使用頻率呈現高度相關。 四、任教階段、是否參加過有關EBP的研討或相關培訓、是否研讀過與EBP有關的書籍或文獻對於熟悉程度及使用頻率有顯著差異。另外特教教學年資對於熟悉程度亦有顯著差異。 五、影響特教教師較常使用某些實證方法的原因為: 符合自閉症學生的需求、曾有過成功的經驗、清楚了解這些實證教學方法該如何運用、清楚了解這些實證教學方法的內涵、教學環境提供足夠支持及其他。不常使用某些實證方法的原因:受教學環境限制、不了解這些實證教學方法該如何運用、不了解這些實證教學方法的內涵、不符合自閉症學生的需求、很少有成功的經驗及其他。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跨校導入方案的團體運作以發展屬於特殊教育教師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針對參與幸福市(匿名,臺灣北部某一縣市)的特殊教育導入方案的初任教師及輔導教師,以質性研究法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和訪談,並將之整理成觀察分析表、逐字稿與研究札記,以探討特殊教育跨校導入方案的團體運作歷程。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特殊教育初任教師的難題主要以學校運作為主。 二、 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內涵多元需同時融合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能。 三、 特教初任教師和輔導教師呈現「初任─專家」發展階段。 四、 資深輔導教師存在專業發展上的困境。 五、 導入方案在運作近似學習社群,但在人際上卻更接近輔導教師制度。 六、 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經驗參差不齊。 七、 初任教師與輔導教師之關係變化: 1. 初始期時初任教師與輔導教師彼此陌生,交流較少,因此專業發展和學習也就較少。 2. 中/後期的觀課輔導時期,教師之間已漸漸熟悉,互動的頻率也提高,且因為有各別指派輔導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的交流也明顯提升,甚至部分交流已經呈現連結的狀態,產生專業學習社群建立的趨勢,但此種現象在輔導教師身上還是較少看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對實務以及未來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並希望透過本研究擴展國內對特教教師初任導入及教師專業社群上之研究。

  • 學位論文

雖然重度聽損孩子能有很好的說話表現,甚至可以通過互動評量的標準化測驗,得到好的評量結果;但在生活上,孩子的聽力和言語上問題仍然存在。例如在人工耳蝸或助聽器的幫助下聽損兒童具備良好的說話能力,可是他們在社交互動中仍然會遇到很多挫折。 研究者為要深入了解重度聽損高等教育學生對於與聽常同儕互動的情形,比如:自我介紹會否主動提出聽損問題、對互動的滿意情形和正負向經驗,以使本研究進步探討其可能的相關因素以及蒐集互動的因應策略。本研究以10位大台北地區重度聽損高等教育學生為對象,採用一對一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邀請重度聽損高等教育學生分享其與聽常同儕互動的經驗,並以主題分析法歸納成不同的主題。 結果,研究者發現大部分重度聽損生對主動提及聽損的問題是各有不同的作法;在正向經驗方面,重度聽損生從同學主動提出願意幫忙、歡迎詢問的意願以及稱讚他人感受到正向的支持力量等;在負向經驗方面,大部分的經驗可以總括於因為聽不清楚而造成的,如:一直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雞同鴨講、無法玩得開心等。本研究結果顯示負向經驗多於正向經驗,其對人際互動是有影響的。影響與聽常同儕互動的相關因素大致分為四大類,乃是「助聽輔具」、「環境」、「談話者」以及「重度聽損生」。比如:「助聽輔具」的助力有限且昂貴;「環境」的噪音干擾;「談話者」的說話方式、人數、位置以及態度,說話方式像是面對面、講慢點以及聲音適中等。至於三人以上的團體互動對重度聽損生來說是有不方便之處、談話者須位於重度聽損生的優耳一側以便較能清楚的處理聲音、談話者若表現出不耐煩,則可能會影響到重度聽損生的互動心理,不會再提出重複說的請求。 「重度聽損生」的部分,又分為四方面,第一是「心理建設」,有的重度聽損生是因為在啟聰學校以接觸聽損同學為主,故不知如何與聽常同儕互動,也有的是因為對方的情緒是容易受到對方覺得不耐煩而受到影響等。第二是「互動能力」,有的重度聽損生覺得自己的互動能力不夠,無法主動去和聽常同儕互動,第三是因為重度聽損生處理聲音的方式就是「先消化音韻後才思考語音意涵」,最後是遇到共同困難的是「無法同時聽和思考」。本研究也蒐集重度聽損生分享互動的使用預防策略和因應策略,也將本研究的結果進行綜合討論和省思,並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安全教育在教學進行中,比較傳統講述教學與類比模式教學,對於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資訊安全概念的學習成效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選取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一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外一班與實驗組程度相近之班級,作為對照組,並以不同教學方法進行資訊安全教育實驗,實驗組採用Glynn(1989) TWA類比教學模式,對照組則採用傳統講述法,並以資訊安全相關概念的內容做為教材。 實驗教學前先針對兩組班級進行前測,實驗教學後,再對兩班進行資訊安全概念後測,資料蒐集後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實驗組後測優於對照組成績,且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研究者再將兩組進步分數進行獨立樣本t考驗與曼惠特尼u考驗(Mann-Whitney U test),結果顯示達到顯著,亦即實驗組的學習成效優於對照組的學習成效。實驗組與對照組再細分為高中低分群,各群分別以魏克生符號檢定法(Wilcoxon sign rank)進行分析,發現除了對照組的低分群未達顯著標準外,其他學生皆達到顯著的水準,證明類比教學是可以幫助大多數的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在資訊安全概念上的學習。研究者認為,類比教學的融入符合特殊教育課程調整原則中的歷程調整,透過不同於傳統講述法的教學,讓學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學科中的知識。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究視障獨居老人之生活現況與所需的社會支持。將 採取質性研究法,透過邀請台北市內之視障獨居老人參與深度訪談與 焦點團體作為資料搜集之主要方法回答以上問題。 本研究以活躍老化之觀點出發,透過視障獨居老人目前生活之工 作、興趣與學習、社會參與、日常的獨立性、安全與健康以及環境可 及性了解其活躍老化之狀況;再以社會支持之角度,探討視障獨居老 人之社會支持需求特殊性。 透過本研究可以發現,視障獨居長輩的活躍老化程度雖各不相 同,同一位視障獨居長輩在不同層面上的活躍程度也不太一樣,但在 其特殊需求得以滿足的情況下,視障獨居長輩依然能夠擁有良好的獨 立行動能力、完成日常所需並持續參與社群以及保持生活的重心,進 而達到活躍老化。 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了解視障獨居老人活躍老化現況及其需求之 切入點,也希望能引起更多對於視障獨居老人之關注,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曾有過生涯轉換的資優者們其生涯發展與自我概念形塑的經驗。透過三位有兩項以上才能的資優成人敘說重現其成長背景及歷程;著重探討其自我概念的形塑歷程、及生涯轉換因素。本研究採用融入或結晶化的分析法,以整體-內容的敘事形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分為兩部分撰寫,第一部分針對研究參與者個別進行其成長經驗的分析與探討,照見三位研究參與者相異的成長脈絡、與歷程中交織而成的自我概念形塑狀態、以及生涯轉換因素;第二部分進入生涯發展、自我概念兩向度的跨個案分析與討論。研究參與者的成長經歷會因個體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整體而言,可以下列幾點進行歸納: 一、在社會我層面,資優者因為不同的職業、志趣而有很大的差異,他們亦可能在各個時期展現對社會價值觀不同程度的在意。 二、在精神我層面,資優者的個人偏好常是穩定不變的,他們多能在早年與他人的互動中建立他們獨特的性格與價值觀。 三、在面對自我概念的擴充時,他們多能預先做好相關準備,不至於面臨衝擊、對立或衝突;生涯轉換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會是在個人狀態穩定表現的歷程中;若能肯認其表現,新的角色會順利相容,擴充原先的自我概念。 四、資優者在其早年階段的生涯經驗,多能清楚感知到自己的多元興趣、並展現一至數種才能。在早年的生涯經驗裡,家庭、社會價值觀常是影響他們生涯決定最重要的因素,當這些決定與興趣、信念有所違背時,往往會造成強烈的內在衝突、引發負面情緒。 五、資優者在其青年階段的生涯經驗,能因早期經驗而生的動機,尤其是個體的興趣、信念會是引領他們前進的重要方向;面對社會角色的改變時,也能運用其前瞻因應的能力做好準備,並對自己的才能表現狀態持續進行評估,悅納或再反覆探索。 六、多元表現的資優者能在其早年、甚至學齡前發覺自己的不同領域的多元興趣;各才能在發展歷程中因不同的驅力向前邁進,但大抵都有以下四個階段的發展,包含探索階段、準備階段、發展階段、穩定階段。 針對本研究發現,研究者提供以下建議:一、對資優者的建議包含擁抱迷惘的前進、維持自我的清奇、探索興趣的多元;二、對社會的建議:避免標籤他人、更避免標籤自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普通班教師,在教育現場實施融合教育之態度,並以桃園市公立國中教師為抽取樣本。本研究共抽取229人,男性教師66人,女性教師163人。並且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解釋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對於融合教育之態度是否有所差異。以下為研究結果摘要: 一、國中普通班教師對於融合教育態度皆為正向,且在認知、情意與行為三向度中,由高至低分別是認知>行為>情意。而在認知與情之間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普通班教師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對於融合教育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在性別、年資以及特殊教育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普通班教師對於融合教育的認識、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特殊需求學生的行為問題之態度,皆為正向。且三者彼此之間皆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普通班教師在不同背景變相中,對於融合教育的認識、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特殊需求學生的行為問題之態度,會因為性別、年齡、年資、特殊教育背景等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結果顯示師資培育系統以及教師增能研習對於融合教育態度之影響甚大。而學校環境提升特殊教育支持系統,可增加國中普通班教師對於融合教育之態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為探究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中需求及滿意度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需求及滿意度之差異。採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資料,並以自編「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課程調整需求及滿意度現況調查」為研究工具。研究者進行立意取樣,選取六都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有效問卷共755份。研究結果以SPSS統計軟體23版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獲得以下結論: 一、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對於資優課程調整的現況表現出高需求及高滿意度。 二、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對課程調整的需求與滿意度,在「性別」上,其需求和滿意度無顯著差異。但在「類別」及「年級」上,其需求和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其他類(數理與語文)資優生在評量調整需求最高;數理類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四個面向,滿意度最低。九年級資優學生在內容、歷程及環境調整的需求程度最高;其滿意度在歷程調整最為滿意。 三、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的需求和滿意度顯示正相關。 四、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資優課程調整中,其內容調整及評量調整之需求對滿意度預測力較高。 五、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中的需求和滿意度的分布上都顯示高需求和高滿意度的情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師長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