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之折衝-釋字第 509 號之重構

Translated Titles

Reconcil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Right to Reput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Taiwan Constitutional Court's Interpretation No.509

DOI

10.6342/NTU.2014.01041

Authors

俞百羽

Key Words

釋字第 509 號 ; 言論自由 ; 名譽權 ; 誹謗罪 ; 真正惡意原則 ; 合理查證原則 ; Interpretation No. 509 ; freedom of speech ; reputation ; defamation ; actual malice ; reasonable investigation

PublicationName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Volume or Term/Year and Month of Publication

2014年

Academic Degree Category

碩士

Advisor

湯德宗

Content Language

繁體中文

Chinese Abstract

釋字第 509 號藉由轉化刑法誹謗罪之文義,以限縮誹謗罪成立之 空間,調和言論自由與個人名譽間之衝突,而達到保障言論自由之目 的,該號解釋在我國言論自由之發展史上,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該號解釋在做成後亦衍生出諸多疑義,本文第一章概述之;其中該號解釋所謂:「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是否即為美國法上之「真正惡意原則」,爭議已久,本文考量我國刑法之固有體系,認為「合理查證原則」始為該號解釋之正解,於第二章中將為解析;為達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目的,釋字第 509 號之意旨是否得類推適用於民事事件?本文立於民刑事「實體法」與「訴訟法」基本結構不同之認知下,採取肯定看法,此見於本文第三章;而釋字第 509號對於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之調和案件,並未闡明其類型區分,而本文認為我國實務應有更細緻之類型化操作,此於第四章探討之。 總結前述各章內容,本文認為目前實務對於言論自由與名譽權調和案件之處理上不盡合理,故將案件依所涉不同之「人物」與「事項」,區分為民事法及刑事法各四種不同類型,參酌大法官解釋、學者見解及比較法上判決,於第五章提出本文之處理方式。

English Abstract

As our country’s democracy transits, Interpretation No.509 obviousl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Taiwan. This Interpretation was elaborated by transforming the meaning of the criminal law of defamation provisions, by 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freedom of speech and personal reputation,and by lessening the defamation provis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tection of freedom of speech. However, this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derived into many issues that chapter one will introduce. One of the disputes of this Interpretation was this sentence:“as long as the accused has reasonable grounds to believe that the statement was true when disseminated and has proffered evidence to suppose the belief, the accused must be found not guilty of criminal defamation.”Did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equal to the doctrine of“actual malice”in America’s laws of defamation? I think this Interpretation has adopted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investigation. In chapter two I will analyze this. In chapter three, I will compare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between civil law and criminal law to discuss whether the Interpretation No.509 can be applied to tort of defam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freedom of speech. Interpretation No.509 did not clarify the sort for those cases that reconcile between freedom of speech and reputation , but I argue that courts should have manipulated cases by classification, presented in chapter four. Summarizing the preceding chapters, I believe that the current practice for operating cases of reconciling freedom of speech and reputation are not quite reasonable, so I will divide civil law and criminal law cases into each of four different types and put forward approach in chapter five.

Topic Category 社會科學院 > 國家發展研究所
社會科學 > 政治學
Reference
  1. 1. C. EDWIN BAKER,馮建三譯,《傳媒、市場與民主(Media Concentration And Democracy: Why Ownership Matters)》,巨流(2008年1月)。
    連結:
  2. 4. 安東尼.路易士,蘇希亞譯,《不得立法侵犯:蘇利文案與言論自由(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民國 88 年)。
    連結:
  3. 9.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三版》,台北(2003年)。
    連結:
  4. 1. 王兆鵬,<刑事舉證責任理論-由英美法理論出發>,《臺大法學論叢》,28卷第4期(1999年)。
    連結:
  5. 7. 吳永乾,<美國誹謗法上所稱「真正惡意」法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15 期(2004 年 4 月)。
    連結:
  6. 10. 呂麗慧,<從美國法「公眾人物理論」論我國民事侵害名譽權法之「公眾人物概念」>,《東吳法律學報》(2011年1月)。
    連結:
  7. 11. 呂麗慧,<論名譽保護與言論自由保謢的衡平衝撞--從美國侵害名譽權法之啟示論析我國民事侵害名譽權法之問題與發展>,《高大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2011年3月)。
    連結:
  8. 14. 林鈺雄,<誹謗罪之實體要件與訴訟證明─兼評大法官釋字第 509 號解釋>,《台大法學論叢》,第 32 卷第 2 期(2003年)。
    連結:
  9. 17. 法治斌,<誹謗罪除罪化勢在必行>,《律師雜誌》,第221期(1998年2月)。
    連結:
  10. 19. 許家馨,<什麼樣的民主?什麼樣的新聞自由?——從民主理論視野分析美國新聞自由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124期(2011年12月)。
    連結:
  11. 21. 許家馨,<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探戈—我國名譽侵權法實務與理論之回顧與前瞻>,《政大法學評論》,第128期,元照經銷(2012年08月)。
    連結:
  12. 26. 陳聰富,<論侵權行為法之違法性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 (2008年4月)。
    連結:
  13. 28. 劉靜怡,<媒體所有權、觀點多元化與言論自由保障:美國法制的觀察>,《臺大法學論叢》,第 40 卷第 3 期(2011年)。
    連結:
  14. 1.徐偉群,《論妨害名譽罪的除罪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
    連結:
  15. 4. Kenyon,Andrew T., Lange And Reynolds Qualified Privilege: Australian And Eeglish Defamation Law And Practice;28 MELBOURNE UNIVERSITY L. REV.406(2004).
    連結:
  16. 一、 中文部份
  17. 2. Jerome Agel,趙一凡譯,《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海南(2000年3月)。
  18. 3.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一):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三民(1998 年9 月)。
  19. 5. 李震山,<憲法未列舉權保障之多元面貌-以憲法第二十二條為中心>,《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初版(2005年10月)。
  20. 6.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1999年)。
  21. 7.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自版(民國95年)。
  22. 8.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08年2月)。
  23. 10.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二版(2009年)。
  24. 11. 法治斌,《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憲法專論(三)》,正典(2003年5月)。
  25. 12. 法務部,《名譽權保護之研究》,法務部印行(1996年10月)。
  26. 13. 姜世民,《新民事證據法論》,新學林(2009年11月)。
  27. 14. 陳榮宗,《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程序法》,第二冊(1994年)。
  28. 2. 王珍玲,<德國法上有關名譽權之保護與我國現行法之比較分析>,《名譽權保護之研究》,法務部(1996年)。
  29. 3.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4)-名譽權(上)>,《本土法學雜誌第 89 期》(2006 年 12 月)。
  30. 4.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4)-名譽權(下)>,《本土法學雜誌第 90 期》(2007 年 1 月)。
  31. 5. 史尚寬,<論名譽權侵害與誹謗罪>,載於《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五南(1984年7月)。
  32. 6. 何建志,<誹謗罪之體系建構與法理分析:二元化言論市場管制模式>,《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4期(2004年6月)。
  33. 8. 吳啟賓,<保障名譽權與言論自由之衝突>,《司法周刊》,第1471期(2009年12月17日)。
  34. 9. 呂麗慧,<我國民事侵害名譽權「公共性」之考量因素—以個案判斷和類型化為中心?>,《月旦法學新論》,第5期(2008年)。
  35. 12. 李念祖,<從釋字第 509 號解釋論「陳述不實」是否為「誹謗罪」之構成要件-兼論社會變遷中言論自由憲法解釋對刑法及其解釋之影響>,《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 》,湯德宗主編,中央研究院(2005 年 5 月)。
  36. 13. 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教室(3)公法學篇》,頁85(2002年2月)。
  37. 15. 法治斌,<保障言論自由的遲來正義─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九號>,《月旦法學雜誌》,第65期(2000年10月)。
  38. 16. 法治斌,<新聞報導與誹謗罪:一個憲法觀點>,《政大法學評論》,第48期(1993年9月)。
  39. 18. 法治斌,<論美國妨害名譽法制之憲法意義>,《政大法學評論》,第33期(1986年6月)。
  40. 20. 許家馨,<民刑誹謗二元體系之形成與分析:以「故意過失」為中心的實證研究>,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13年)。
  41. 22. 許家馨,<美國誹謗侵權法歸責體系初探-以歸責內涵與查證義務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 154 期(2008年)。
  42. 23. 許家馨,<論侵害名譽權侵權行為之歸責原則-評最高法院 93 年度台上字第 851號判決,判解研究彙編(九)>,財團法人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出版(2005年 12 月)。
  43. 24. 許家馨,<釋字第五○九號解釋應否適用於民事案件?-為最高法院新新聞案判決翻案>,《月旦法學雜誌》,第 132 期(2006年5月)。
  44. 25. 連銀山,<民事舉證責任之研究>,《民事訴訟法論文選輯(下)》(1984年)。
  45. 27. 廖正豪,<妨害名譽罪之研究>,《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1984年)。
  46. (三) 學位論文
  47. 2.劉傳璟,《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之衝突與調和—從憲法與刑法出發》,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48. 英文部份
  49. (一) 專書
  50. 1. KENYON , ANDREW T. ,DEFAMATION-COMPARATIVE LAW AND PRACTICE, UCL PRESS (2007).
  51. 2. MILMO, P & ROGERS ,WVH, GATLEY ON LIBEL AND SLANDER, SWEET & MAXWELL(2008).
  52. 3. SURHONE,LAMBERT M., TENNOE ,MARIAM T. & HENSSONOW ,SUSAN F. :UNITED STATES TORT LAW : TORT REFORM, UNITED STATES DEFAMATION LAW, KATKO V. BRINEY, INTEL CORP. V. HAMIDI, BARRETT V. ROSENTHAL, CURTIS PUBLISHING CO. V. BUTTS, 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1).
  53. (二) 期刊論文
  54. 1. CHIA-SHIN HSU,JIMMY , WHAT WOULD HAPPEN TO THE ACTUAL MALICE DOCTRINE IN A SEVERELY POLARIZED DEMOCRACY ? THE CASE OF TAIWAN;OP. J. VOL. I, N. I (2013).
  55. 2. Fischer ,Susanna Frederick, Rethinking Sullivan: New Approaches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England, 34 GEO. WASH. INT’L L. REV. 101 (2002).
  56. 3. Gura,Brian C., Newton v. NBC: First Amendment Big Winner in Public Figure Defamation Action;11 LOY. L.A. ENT. L. REV. 717 (1991).
  57. 5. Mattingly,Sharon A., Recent Development: To Quote or Not to Quote: The Status of Misquoted Material in Defamation Law;43 VAND. L. REV. 1637 (1990).
  58. 6. Roberts,S. A., Recent Decisions:Damages-Recovery Of Punitive Damages Held Unconstitutional In Defamation Action Where Plaintiff Is A Public Figure And Liability Is Based On Actual Malice.-Maheu v. Hughes Tool Co.;384 F. SUPP. 166 (C.D. CAL. 1974), 6 Cumb. L. Rev. 267 (1975).
  59. 7. Smolla ,Rodney A., Dun & Bradstreet, Hepps, and Liberty Lobby: A New Analytic Primer on the Future Course of Defamation, 75 Geo. L. J. 1519(1987).
Times Cited
  1. 葉偉立(2016)。論侵害名譽權之不法性。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位論文。2016。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