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83.137
  • 學位論文

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摘要


本論文主要研究文學與環境運動/議題之間的關係,並探討文學家如何書寫自然,以「文學」作為一種方法,成為環境論述的一支,實踐「介入」的力量。因此本文進行了以下三個層面的討論:一、台灣環境運動的社會背景;二、台灣當代自然書寫史的作家光譜;三、吳明益作品的美學分析。   第一點、台灣環境運動的社會背景方面,筆者概述概述1980年代台灣一連串環境運動事件的社會背景,透過社會學的參照,提出「社會力的文化根源」,有別以往文學研究由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從行動者之「能動性」的角度,來思考台灣1980年代自然書寫者回應、參與這股環境運動浪潮的方法。筆者發現知識分子的環境論述由1970-1980初的「身體權」、「環境權」等,以人為出發點的「權利」面向後,到1980年代後期三波森林運動後,知識分子論述出「森林健全」關乎「島嶼健全」,亦關乎「民眾安居之健全」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概念。   第二點、台灣當代自然書寫史的作家光譜方面,筆者以台灣台中市晨星出版社的「自然公園書系」為考察對象,分析其中台灣、日本及西方三種文化版塊,並以吳明益2000年第一本自然書寫作品《迷蝶誌》為比較,討論其突圍策略。   第三點、吳明益的美學分析部分,筆者認為吳明益作為一位轉譯者,自然書寫作品內容可見其往返於圖書館與野外的身影,嘗試以「文學」編織「感性話語」與「知性話語」,使作品具有「知識轉譯」與「文化轉譯」的效果。最後,兩本長篇小說作品《睡眠的航線》(2007)與《複眼人》(2010),以小說形式書寫島嶼生命,透過「生態視角」觀察台灣社會文化之體質,透過寓言式、神話式、故事性的創作方式,帶有「隱喻性」的政治意涵。

參考文獻


〈且讓我們蹚水渡河:形構台灣河流書寫的可能性〉,《東華人文學報》,第九期,2006年7月,頁177-214。
〈環境傾圮與美的廢棄:重詮宋澤萊《打牛湳村》到《廢墟台灣》呈現的環境倫理觀〉,《台灣文學學報》第7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10月,頁177-208。
〈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中外文學》第423 期,台北:臺灣大學外文系,2008年12月,頁111-147。
〈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4月,頁205-248。
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前衛,1994年11月。

被引用紀錄


陳婉容(2012)。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結構與拓展: 從散文到小說〔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12164
簡慧郁(2016)。馬以工的文化與環境保護書寫〔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406194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