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52.5.73
  • 學位論文

京劇知識形成、商業宣傳與演員中心現象

The Knowledgement, Advertisements and the Actor in Beijing Opera

指導教授 : 王安祈 蔡英俊

摘要


本論文選擇1917-1938年為研究年代之斷限,因為這二十年為京劇之鼎盛期,而取材的主要對象為當時之報紙與專門京劇期刊,這些報紙與期刊乃是京劇鼎盛期,反映當時「現場」狀況的第一手資料。報紙以上海的《申報》以及北京的《順天時報》為主要研究對象,因為此兩種綜合性報紙都有固定版面刊登京劇消息,《申報》是「自由談」一版會刊登戲劇演出消息與劇評,在增刊版也有固定兩個版面完全刊登京劇廣告,《順天時報》則在第五版有京劇劇訊,以及對伶人之劇評,。京劇期刊則包括:《戲劇月刊》、《戲劇叢刊》、《國劇畫報》、《劇學月刊》、《戲劇週報》、《半月劇刊》、《十日戲劇》、《半月戲劇》,共八種,雖然此批京劇期刊的出版年代自1928始,乍看與京劇鼎盛期有十年落差,但卻是集中且大量出版,期刊的集中大量出版,反映京劇市場規模龐大,讀者量才足以支持數量如此龐大且出版頻繁的京劇期刊。這些期刊的出版頻率並非季刊、半年刊等,有很多是以週、半月、旬等為單位,出刊頻率跟報紙差別不大,因此不必特意與報紙分開論列。 本文預計分四部分: 1. 「1917年前到抗戰前夕新舊劇理論互動論點析辯」 2. 「京劇期刊對京劇知識規模建立的貢獻」 3. 「京劇期刊的商業宣傳活動反映的京劇演員中心現象」 4. 「四大名旦與京劇報刊」。 第一章講述新舊劇理論互動的發展,特別以《新青年》為主要討論對象。雖然《新青年》並不屬京劇期刊一員,但《新青年》的論述卻對當時的京劇界影響深遠。知識分子如胡適等,以有系統有邏輯的論述方式,抨擊舊劇在劇詞與臉譜、扮相的落伍與不科學性,這些論點對後來的京劇界影響甚大,爬梳中國戲劇為論述基礎的方式,也啟發了支持舊劇的知識份子可以藉由建構京劇知識系統,彰顯京劇的進步性與民族藝術代表性之思維。第二章,則爬梳京劇鼎盛期建構京劇知識系統的重要書籍、期刊,最知名的是齊如山《劇學叢書》。本叢書介紹的京劇知識相當完整,包括唱念作打、戲班組織…等,在論述上略過這些元素在京劇實際演出中的應用差異,把重點放在整理歸納,以建立京劇知識上的共性。與齊如山差不多同時的大量期刊劇論文章,討論的京劇元素,幾乎都與齊如山相同,顯示當時劇論文章的撰著者,對京劇中那些元素屬於基礎知識的一員有共識。第三章轉向京劇的宣傳效應與商業手法,特別是應用京劇元素的商品廣告以及戲園本身的廣告,在視覺上直接呈現名伶的社會地位,名伶出現在商品廣告的頻率越高,表示越受歡迎,如梅蘭芳。戲園廣告。無論是宣傳伶人或是宣傳劇目,都要加上聳動的標題,不過戲園廣告為名伶想出的宣傳詞遠比新劇目聳動誇張許多。戲園廣告的宣傳方式必然直接受觀眾之喜好左右,因此戲園廣告宣傳伶人重於宣傳劇目,代表觀眾對伶人的注目遠多於劇目,亦即觀眾進戲園要看的是名伶。第四章則以四大名旦作案例,四大名旦,是由報紙期刊漸進式建立,證實第三章所論京劇演員地位與報刊宣傳之關係。

並列摘要


We study the journals in Chinese Opera and the daily newspapers in 1928-1937. Because the top of Chinese Opera is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and the journals in Chinese Opera and the daily newspapers could show how the people think about Chinese Opera. We study Chinese Opera in the period of time in two topics, the studying about the knowledgements in Chinese Opera and the advertisements in Chinese Opera in the journals and the daily newspapers, because the two topics ar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Chinese Opera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參考文獻


鍾欣志:《走向現代:晚清中國劇場新變》,台北: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馬奎元:《五四現代戲劇中的文化衝突與轉變》,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博士論文,2008年。
王安祈:京劇名伶灌唱片心態探析—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二),《清華學報》新四十一卷第一期(2011年3月),頁195-221。
李元皓:〈京劇視聽媒介的演進—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一),《清華學報》新四十一卷第一期(2011年3月),頁171-194。
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安祈先生指導,2008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