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8.133
  • 學位論文

2008年總統電視競選廣告符號學分析─以馬英九與蕭萬長為例

指導教授 : 胡光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由於台灣的選舉活動以「黨對黨」競爭為主軸,因此,政黨形象與組織在選舉競爭中的作用顯得相當重要,此外,競選廣告的意識型態操作對於選民的認知態度有很大的影響力,政黨透過競選廣告來傳達一種觀點或思想給選民,濡化著不同的支持者。台灣選民的族群背景與政黨支持間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族群身分引起的族群意識會進而產生某些政治態度與行為,為了爭取特定族群的支持,政黨會在廣告中注入能夠引起該族群共鳴與認同的符號。 本研究採取符號學分析的角度,針對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馬英九與蕭萬長之電視競選廣告,分析廣告如何呈現政黨形象,廣告中利用哪些元素來召喚族群訴求,進而與政黨形象、意識型態產生連結,企圖揭露其背後的深層價值觀以及隱含的意識型態。 研究結果發現,國民黨大多利用不知名的小人物,例如彰化的蕭夫婦、芬園鄉的農民們,以及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們,透過他們的談話、表情、裝扮與行為所隱含的意義為國民黨塑造政黨形象。因為生活背景的相似性,小人物比起政治人物更能帶給觀眾親近性與認同感,讓所欲形塑的政黨形象較容易被選民接受。廣告建構出政黨輪替、族群融合、默默奉獻、延續人情味,正面思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和勤勞奮發的意識形態。廣告中呈現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等族群的文化習俗和使用方言,旨在引起該族群的選民對國民黨的親近性,透過對廣告中代表自己族群人物的認同,進而接受廣告人物表達的論述與行為。此外,透過呈現中南部民眾熟悉的日常生活景象與職業類型,企圖拉近國民黨與中南部選民的距離,強化國民黨本土化的形象。

參考文獻


丘昌泰 (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5,1-35。
吳乃德 (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1,41-84。
吳乃德 (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施正鋒 (2007)。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族群政治,《台灣民主季刊》,4,1-26。
陳文俊 (1993)。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形態初探,《選舉研究》,10(1),41-80。

被引用紀錄


李大瓏(2013)。探討喜餅廣告中的社會文化意涵-以伊莎貝爾喜餅電視廣告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449
郭俊麟(2013)。平面競選廣告中候選人圖像之傳達設計─以台灣地方議員選舉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271220131404164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