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28.70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余光中是享譽華人世界的大詩人,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的新詩題材廣泛,其中鄉愁主題的詩作,更是所有作品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因此,本論文選定余光中的鄉愁詩作為研究的範疇。由於余光中博通古今,學貫中西,爐火純青的技巧,讓人深刻領略余光中的詩藝之美,於是本論文以「余光中鄉愁詩的修辭美學」做為論文研究的題目,以探析余光中的詩藝之美。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余光中生平;第三章余光中鄉愁詩的想像美;第四章余光中鄉愁詩的意象美;第五章余光中鄉愁詩的語言美;第六章結論。各章節重點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四節。文獻探討,主要從余光中的研究、修辭學和詩美學三大領域做文獻上的探討和分析,透過豐富的文獻以確定論文研究的重心及撰述論文時重要的參考。研究方法,共採用文獻蒐集法、文獻研究法、美學詮釋法和文本分析法四種方法做整體性的關照與探討。研究步驟,首先,透過大量閱讀文本、專書、期刊和論文的機會選取最具參考價值的部分,予以探討並引進新觀念做為論文改進與參考的依據;其次介紹余光中的生平;接著論述余光中鄉愁詩的想像美。意象美和語言美;最後是結論,提出研究成果與展望。 第二章余光中生平:此章依據余光中的人生經歷分為大陸時期、台灣時期、美國時期、香港時期和高雄時期。大陸時期,主要在介紹余光中的出生、家庭背景、逃難、求學和文學啟蒙。台灣時期,重點在介紹進軍文壇、成立詩社、戀愛、結婚、生子和遭逢人生巨變。美國時期,主要介紹余光中留美時的寂寞心情、橫越美國中西部的浪遊經驗和大量閱讀及接觸搖滾樂的影響。香港時期,成就余光中登上龍門,一躍成為當代大詩人的原因。高雄時期,讓余光中成為高雄的文化地標,由於詩人不斷地自我挑戰定居高雄後並開拓了環保、人倫、南台灣的風土景物等不同的寫作題材。 第三章余光中鄉愁詩的想像美:第一節夸飾之美係採用夸飾六分法:速度的夸飾、空間的夸飾、時間的夸飾、物象的夸飾、人情的夸飾、數量的夸飾來探討余光中鄉愁詩的夸飾之美;第二節譬喻之美,除了運用譬喻的基本類型之外,也採用合喻、博喻、互喻、倒喻、較喻的譬喻變化類型,探討余光中鄉愁詩的譬喻之美;第三節象徵之美,採用結構方面的象徵、人物方面的象徵和事物方面的象徵,探討余光中鄉愁詩的象徵之美。 第四章余光中鄉愁詩的意象美:第一節動態性意象之美,本節分成:動詞—形象、動詞—虛實;動詞—跳躍三部分探討余光中鄉愁詩的動態性意象之美;第二節比喻式意象之美;第三節通感性意象之美:採用(一)聽覺與視覺的通感、(二)視覺、聽覺與觸覺的通感(三)色味交綜的通感(四)意覺與顏色視覺的通感(五)視覺、聽覺與味覺、嗅覺的通感(六)顏色視覺與溫度覺的通感(七)嗅覺與味覺的通感(八)聽覺與嗅覺的通感(九)聽覺與顏色視覺的通感(十)多蟲通感,十種通感性意象來探討余光中鄉愁詩的通感性意象之美。 第五章余光中鄉愁詩的語言美,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具象之美,係從表現事物的動態形象和表現事物的色彩美感,來探討余光中鄉愁詩的具象之美;第二節密度之美,是從密集的實字、翻疊的筆法、矛盾的語法三方面來分析余光中鄉愁詩的密度之美;第三節是從穿插典故、文言句式、歐化句子和倒裝句法來闡析余光中鄉愁詩的彈性之美。 第六章結論:主要提出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與研究展望。

關鍵字

余光中 鄉愁詩 修辭 美學 語言美 想像美

參考文獻


(08).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大地,1974年)
(17).余光中:《守夜人》(台北:九歌,1992年)
(11)余光中:《隔水呼渡》(台北:九歌,1990年)
(01)余光中:《掌上雨》(台北:大林,1970年)
(03)余光中:《焚鶴人》(台北:純文學,1972年)

被引用紀錄


張青紟(2013)。台灣現代詩「鄉愁」意象研究──以余光中、席慕蓉容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140
黃冠傑(2014)。臺灣少年小說中的新移民議題 ── 以張友漁《西貢小子》為觀察核心〔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8257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