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97.61
  • 學位論文

消逝的「海墘」:檳城「姓氏橋」多重邊緣性的形成

指導教授 : 李威宜

摘要


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東北沿海的海墘地帶(Weld Quay)於19世紀末期形成,自形成後此處即作為檳城繁盛海洋運輸貿易的重要腹地,而後,以姓氏為單位的數個結群陸續遷移至此處,至20世紀中期陸續形成現今的樣貌,至今留有姓林橋、姓周橋、姓陳橋、姓李橋、雜姓橋與姓楊橋,連同五條路區域的填海區域,這些領取臨時地契的大片木屋區被外界通稱為「姓氏橋」(Clan Jetties)。 以「界域」(borderlands)作為理解各橋所處於多重邊界的狀態,包括空間位置、生計方式與結群特色等,筆者試圖指出在不同歷史性中,其皆處於由相異分類方式所支配或者賴以維生的邊緣性(marginality)狀態,包括1980年代末期檳城經濟的轉型、2000年代檳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前後時期。在一次次與全球力量交會的過程中,使得對於橋民而言,無論在生活與生計方式下,與海洋緊密相連並富含許多人際網絡的「海墘」意義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供國內外遊客與本地中產階級所觀看的「姓氏橋」。 在此篇論文中,筆者即欲探討在這些相異歷史過程中,多重邊緣性狀態的形成機制,如何與其所處的界域狀態互動,無論是延續、或者是產生變異的過程。最後,筆者試圖指出,海墘人群所面臨的多元認同與連帶關係下的掙扎與游移處境,其也可能是檳城在歷經英國殖民時期、馬來西亞獨立而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定分類人群所歷經的普同處境,以此,我們試圖較為動態地思考檳城華人社會的異質展現。

參考文獻


1993 人類學的海外研究:兼論一個新的方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2008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00 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 JMBRAS 33: 197-246.
Bideau, Florence Graezer and Mondher Kilan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