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42.196

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方法,比較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差異。方法:本研究共招募60位年齡65~75歲健康且活動能力與心智功能無障礙的老年女性,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得分,分成低身體活動量(≦84.71分)、中身體活動量(84.72~125.68分)及高身體活動量(>125.68分)等三組,每組各20人。所有受試者皆進行體適能、簡易老年憂鬱量表與曾氏工作記憶量表檢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相關考驗,顯著水準設為p< .05。結果:(1)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其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表現,顯著優於低身體活動量組 (p< .05) ;(2)不同身體活動量組的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之差異;(3)老年女性身體活動量與下肢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上肢肌力與心肺適能表現呈顯著正相關 (p< .05) ;(4)老年女性憂鬱傾向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參數間無顯著相關;(5)老年女性工作記憶力與肩膀柔軟度、下肢肌力及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 (p< .05)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顯著擁有較佳的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雖然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之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差異,但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表現有較佳之趨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當選手參與重要比賽結束後,總會帶著比賽中獲得的身體感知回到日常生活,出現不同往昔的感受,這樣的感受,並非全然由參賽時與對手“比”賽而產生,亦可能是參賽歷程中存在著其他的參賽意義。本論文即針對研究者在參與重大賽事後,出現不同往昔感受的經歷,藉由人類學家Turner提出的中介理論及現象學的範疇勾畫,試圖將參賽歷程的本質勾畫出來,以了解研究者當時身處參賽情境的特殊樣貌,並藉此重新思考造成不同往昔感受的參賽意義。研究中,研究者對參賽情境進行多次的反思,從初次知覺到不同往昔感受時的反思,到中介理論檢視參賽歷程的反思,及最終以現象學範疇勾畫進行中介參賽經驗的反思,研究者在其中發現,選手們進入的參賽情境,並非僅是與他人競技能力較勁的情境,而是流動在同質平等卻具個別差異、交融卻抽離、轉換卻固定及模糊卻清晰等兩極特性的中介狀態時空中。因此,選手參加比賽的意義,並不只是名次勝負的結果論,而是具有張力且多元的意涵。此外,參賽歷程賦予選手最重要的意義,除了比賽成就外,應是提供一種自身反思的距離,因為這樣的距離出現,使得選手能夠重新思考自身的能力及位置,也獲得超越自我的機會。在研究者釐清欲研究的問題後,綜觀整個研究思緒,研究者察覺研究存在著另一層次反思的可能,因此,研究者在論文之末,提出本身在撰寫論文後的最後反思,以將研究者的思緒重新釐出一個新的次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動靜態平衡是智能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的動作表現。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直排輪運動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動靜態平衡能力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三位國小特教班中度智能障礙兒童,男生一位及女生二名,年齡在十歲八個月至十一歲七個月,智商平均得分為55,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實驗期間包含基線期、介入期與維持期。自變項為直排輪運動課程,依變項為靜態平衡能力與動態平衡能力。教學活動每週二節、每節四十分鐘、共十週十九節課。研究工具為靜態平衡能力的閉眼單腳站立測驗、動態平衡能力的平衡木檢測測驗及教師家長訪談表。資料分析分為量化及質性二種,量化資料採視覺分析法,含曲線圖、階段內、階段間分析,並以C統計為輔助分析;質性資料則對教師及家長訪談進行社會效度。結果:直排輪運動對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平衡能力有改善,但能力提升的程度不相同。直排輪運動課程對丙生的靜態平衡能力有顯著提升、直排輪運動課程對三位學生的動態平衡能力有顯著提升、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學習態度亦有正向改變。結論:教學方面應安排多元且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充實相關軟硬體設備、教師與研究參與者需建立長久且良好的互動,研究方法可從跨情境角度探討對研究參與者平衡能力的改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投入競技運動,無非追求卓越及獲得肯定;而「國手」正是獲得肯定的重要指標。撇開之前為追求當選資格所做的努力不談,十三年織夢、尋夢的歷程,原本以為圓夢後的果實,必為甜美,但事實卻與想像不盡相同。原來,成為國手後,隱藏於光鮮的外表之下,著實存有不少令球員煎熬的秘辛。筆者在對中華隊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入了夢想。進入夢想後,體驗到許多身體與心理的痛苦與掙扎,這些經驗都是筆者在入選中華隊之前從未經歷過的。這些經驗雖然在當時令筆者十分的痛苦,但卻在未來豐富了筆者的生命。筆者經由不斷的自我調適、鍛鍊及反思,從中體會出許多生命的哲理,生活的細微也逐漸改變。筆者在時間之中不斷來回、重新閱讀自己故事,進而尋找到自己、重新認識自己,並體會出這個夢想對筆者的真正意義,那就是超越自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闕月清 博士 研究生 :鄭漢吾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經由紮根理論方法,深入探討我國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之內涵與關係、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再經由理論的生成,而嘗試建立一個適於我國之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的理論架構,以增加我們對於運動訓練領域的瞭解。參與研究對象以立意抽樣方式選擇具代表性且分佈於北中南區的10名中學羽球教練,進行實地的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並以訪談大綱、實地筆記、研究日誌等工具蒐集資料,再以紮根理論的編碼程序與方法進行各項資料分析歸納。結果得到:一、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分由診斷、招募、計劃、目標、訓練、調整、比賽、評鑑等8項組成,其項下並由21項次要因素及94項子因素組成,充分顯現訓練過程組成因素的系統與結構化。二、有效訓練過程的8項因素間具有交織互動的關係,可化約為初始、訓練、比賽與評鑑四個分期,足以展現訓練過程演化的特性。三、影響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有42項,說明了訓練具有易受相關變數影響的特性。四、研擬出因應影響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策略計有47項,可看出影響與因應間的相互關係。五、最後依據實證資料提出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內涵、連結其間關係,進而將其間的因素關係概念化為五心圓的模式圖,據以代表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理論架構及模式,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數項建議,以供將來研究、教練培育與訓練實務參考。 關鍵詞: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訓練過程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揭探討增強式訓練對女子大專體操選手原地團身後空翻之影響,方法:由十二名大專女子公開組體操選手分為訓練組及控制組兩組進行維持八週實驗,訓練組進行每週三次的增強式課表訓練,控制組進行一般課表訓練。在訓練前、後分別進行地板原地團身後空翻之動作表現、下肢CMJ與SJ之垂直力量與高度的測驗,並以相依樣本t考驗與獨立樣本t考驗分別進行考驗比較(α=.05)。結果:一、訓練組訓練前、後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CMJ與SJ下肢垂直力量與高度皆達顯著差異。二、控制組訓練前、後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在空翻高度及落地身體角度的部份呈現明顯退步,並達顯著差異,而下肢CMJ與SJ之垂直高度與力量則無顯著差異。三、兩組受試者訓練後之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皆無顯著差異,下肢CMJ與SJ之垂直高度及下肢CMJ垂直力量亦無顯著差異,僅下肢SJ垂直力量達顯著差異。結論:利用為期八週,每週三次的增強式訓練模式介入,對女子大專體操選手原地團身後空翻動作表現無顯著效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許多的運動中,運動員必須在複雜且不斷變化的環境裡,做快速的決策。從刺激到反應所佔的時間是極短的,因此在這類快速的運動項目中,運動員的反應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要如何減少籃球防守者的判斷時間及做出正確決策的時間,唯有先知道防守者視覺線索,哪裡帶給防守者最直接的資訊,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1.探討不同技能水準的籃球選手在防守的能力。2.探討不同技能水準的籃球選手在不同情境對籃球防守者眼睛凝視位置的影響。本研究對象為16名國內大專籃球選手為主要受試者,其中8位為現役大專男子甲組選手定為優秀球員組,另外8位為現役大專籃球乙組定為一般球員組。研究時間為2009年11月至12月進行。以實驗參與者配戴眼動儀的方式探討不同技能水準的籃球選手在不同情境對籃球防守者眼睛視覺線索的影響,經結果分析與比較可歸納出以下2點:1.優秀球員組在防守上成功次數較優於一般球員組,有較佳的防守能力。2.不同技能水準的籃球選手眼睛所凝視位置大致相同,但若防守者眼睛凝視「其他」位置時間較長時,導致失敗機率會增加。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探討在相同距離與速度的條件下,快走與跑步兩種不同運動型態、單次長時間運動 (single bout long duration exercise, SL) 與多次短時間運動 (multiple bouts short duration exercise, MS) 兩種不同運動流程之能量消耗差異。方法:招募12名健康參與者(男、女各6名)參與實驗,平均年齡23.3±2.5歲、身高169.0±7.0公分、體重62.6±13.6公斤。採重複量數設計,以對抗平衡次序方式安排參與者接受四種不同運動模式測驗:3次×1公里快走 (MSW)、1次×3公里快走 (SLW)、3次×1公里跑步 (MSR)、1次×3公里跑步 (SLR)。資料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α=.05。結果:(1)運動期的能量消耗MS (186.3±38.9 kcal)顯著小於SL (209.5±45.9 kcal),但恢復期的能量消耗MS (26.4±10.1 kcal)顯著高於SL (11.8±4.7 kcal),使二者的總能量消耗無顯著差異。(2)利用脂肪作為能源的消耗SL (92.6±35.2 kcal)與MS (88.0±26.8 kcal)無顯著差異。(3)總能量消耗、運動期的能量消耗與利用脂肪作為能源的消耗跑步皆顯著高於快走,但恢復期的能量消耗跑步與快走無顯著差異。(4) 在運動自覺量值方面,結果顯示快走(RPE=14.8±3.0)顯著大於跑步(RPE=12.8±2.5)、SL (RPE=15.8±2.5)顯著大於MS (RPE=11.8±1.7),而短時間快走運動的RPE僅為12.5±1.7。結論:快走運動在總能量消耗上沒有高於相同速度的跑步運動,但由於快走運動簡便易行及安全的特質,且短時間的快走運動仍屬於感覺輕鬆的運動,故建議沒有時間運動的忙碌現代人,如想藉由運動來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也可利用一日之中多次小片段的時間來從事快走運動,並藉此培養規律運動健身的好習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A運動用品公司為研究個案,旨在探討其經營績效評估指標,並引據平衡計分卡之概念,透過文獻分析及內部經營管理人員之訪談,以明瞭個案公司經營現況與經營績效評估指標內涵,進而建構個案公司之經營績效評估指標,並採以分析層級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分析各層級之權重表現,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個案公司現今主要採以五項經營策略,期能達成「世界第一的羽球用品品牌」之願景目標;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績效評估制度,僅以少數財務性指標進行績效評估。 二.本研究建構個案公司平衡計分卡之經營績效評估指標,共分為財務等四構面,下分有建全的財務結構等十五項策略目標,並開展成五十五項經營績效評估指標,內容涵蓋深度與廣度,指標間更具有互斥性與周延性。 三.綜觀經營績效指標層級權重分析結果,「顧客構面」為目前個案公司經營最重視之構面,其次為企業內部流程構面,再其次為財務構面,最不重視則為學習與成長構面。 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個案公司應及早落實資訊化之績效評估及員工教育訓練制度,並同時強化顧客服務與存貨管理之控制,以更平衡性地提升其競爭力。而針對未來研究,建議可以因素分析法建構指標內容;或進行時間序列性研究,比較各時期營運績效之變化,進而提出實證的研究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比較有無規律運動男性老年人平衡能力與步態之差異,並探討平衡能力與步態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招募60位65-75歲男性老年人,分成規律運動組30人與無規律運動組30人,分別接受平衡能力與走路步態之測驗,平衡能力以測力板測量開眼雙腳站立、閉眼雙腳站立、開眼單腳站立與閉眼單腳站立四項測驗;步態則以智慧型能量消耗與活動紀錄器 (Intelligent Device fo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Activity, IDEEA)監測100公尺正常速度與最快速度走步態參數之表現。統計方法以獨立樣本t-test考驗兩組於平衡能力與步態間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平衡能力與步態的相關性,顯著水準為α< .05。結果:規律運動組四項平衡能力測驗的壓力中心 (COP) 軌跡移動總距離均顯著小於無規律運動組 (p < .05);步態方面,兩組於正常速度走步態參數皆無顯著差異 (p > .05),而在最快速度走方面,兩組於完成時間、雙腳支撐期、站立期百分比與雙腳支撐期百分比達顯著差異 (p < .05)之外,其他步態參數皆無顯著差異 (p > .05);平衡能力與步態間,無論正常速度或最快速度走與平衡能力方面均無顯著相關 (p > .05)。結論:本研究結果指出規律運動有助於老年男性之平衡和步態表現;同時,老年男性之平衡能力與行走100公尺的步態表現並無相關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