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221.43.155
  • 學位論文

浮現中的地方發展型國家?台北內湖科技園區與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 王鴻楷

摘要


本文以「地方發展型國家」分析架構,經由比較台北和上海雙城科技園區發展經驗,試圖在地方國家的尺度上重新審視發展型國家理論,並設法處理不同尺度空間組織的互動關係。採作用者觀點(agent-centered perspective)比較研究途徑,將地方國家視為作用者,其他空間組織間的互動形態視為制度安排。地方國家能力與當地制度安排稟賦之高低,形成鑲嵌、隔絕、領導、跟隨四種對應模式。經濟發展經由不同發展途徑,形成不同策略選擇彈性。 上海張江園區的發展途徑,可描述為地方國家能力先得到提昇,並扮演領導的角色。地方國家為達成長期發展需忤逆調節短期利益,壓抑落後產業部門並培養高成長潛力的廠商和組織,強化組織間的互動與聯繫,達到地方制度安排資源稟賦的轉化與提昇。相對地,分析台北內湖園區的發展,則需關注於台北在運籌管理和生產服務的相對優勢。當地制度安排稟賦的提昇,主要是由於跨尺度空間組織的互動作用,而比較不是由於地方國家。此時,地方國家需要扮演學習跟進的角色,以促進國家社會的再鑲嵌和持續發展。 本研究著重探討不同制度安排下,地方國家於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與限制,論述其策略選擇彈性,突顯動態學習的重要。分析時雖然把地方國家視作用者,但並非認定地方國家比其他各種尺度空間組織在經濟發展上具有更強的作用,亦無意建立地方國家的政策干預與地方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係。然而,本文提供了一個關於發展、學習與地方國家角色的分析架構,嘗試由發展型國家理論視野,聚焦於地方國家與其他空間組織間的互動,重新審視於鑲嵌和自主性,並補充修正地方統合論對於地方經濟發展解釋的侷限。

參考文獻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cus.trade.gov.tw/。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林德福(2003)《全球經濟中浮現的北台灣都會區域:後進者全球生產網絡與空間轉化之研究(1980-1990年代末)》。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楊友仁(1997)《從新竹到台南:科學園區、新興工業與地方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Amsden, A. (1989).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被引用紀錄


蔡汝玫(2008)。內湖科技園區發展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2fNTUT.2008.00451
王建今(2012)。邁向企業城市? 台北市產業發展與都市再發展的政策與實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2.01959
謝承霖(2010)。國家轉型下的空間重塑─以高雄港區發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0.02466
蔡仲苓(2008)。台北市內湖區住宅屬性價格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8.01946
李宛儒(2007)。都市開發過程的民眾參與-內湖審議民主與都市社會運動參與經驗之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7.033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