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42.69
  • 期刊
  • OpenAccess

壽山,誰的臺灣八景?

摘要


壽山是盤踞高雄港邊的一座「小」山,它沒有臺灣百岳的崇峻,卻因位於交通便利的市中心,成為現今高雄市民假日休閒遊憩、親近自然的場域。少有人知的是,日治時期它曾躋身「臺灣八景」之列,是代表臺灣向外廣為宣傳的美景。而在清領時期,壽山亦曾列入「鳳山八景」,做為在地的名勝,從「鳳山八景」到「臺灣八景」,壽山的形象有何轉變?兩者之間有何關聯呢?它所代表臺灣意象的文化內涵為何?都是本文試圖要探討的焦點。本文首先從清代的八景文化中,發掘出在地文人卓肇昌以「壽山」為主體的視野,其詩作〈鼓山八詠〉生動地刻畫出清代「壽山」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形象。而初探日治時期的臺灣八景募集,壽山以3,000多萬高額的民眾投票獲選為臺灣八景,從其間可以發現民眾熱烈參與所激發出愛鄉/愛臺的地方認同。但是進一步瞭解,媒體與官方操作的斧鑿之痕相當明顯,它所呈現的臺灣八景形象實為展示殖民地建設成果。除此之外,透過被標記「壽山」與「臺灣八景」的雙重符碼,能夠瞭解壽山之所以成為臺灣八景,背後所代表的神聖性與歷史性,其實是日本天皇與日本帝國的形象,相信這也是壽山公園能在啟用前即入選臺灣八景的關鍵。總而言之,經由雙重的意象命名與空間詮釋,日治時期的壽山成為宣揚日本統治者歷史觀點的「聖地」。

關鍵字

壽山 公園 公共空間 臺灣八景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