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123
  • 學位論文

重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明代心學中「樂」的義涵研究

指導教授 : 林麗真

摘要


明代心學狂放不羈的特質,使它在儒學中成為很特別的一支,像羅近溪那樣,敢大膽指出「工夫難得湊泊即以不屑湊泊為工夫,胸次茫無畔岸,便以不依畔岸為胸次」的人,在今天這個多元的社會,也是罕見的。所以從陽明開始倡導心學的時代,就陸續有人認為,心學並不是儒家傳承下來的學問,而是雜揉儒釋道三家意見而成的一家之言。舉凡心學中「無善無惡」、「體悟」、「當下即是」與「樂」等釵h命題,都曾受到這樣的質疑或詮釋。儒學在經過漢、宋的高度發展後,似乎有一個被共同接受的內涵,認為它是以四維八德、倫理規範與憂患意識等等範疇為主流的學說,而與明代心學不相同。直到今日我們受儒家教育時,仍然多在漢、宋的儒學框架中取材。 本文的目的,是循著明代心學發展的軌跡,尋找他們談「樂」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上溯孔孟以降的儒學發展,指出一條論「樂」的脈絡,說明心學中的「樂」並非從老釋取材而來。筆者希望能循著明人的學術特色,探討儒學在個人存在領域上的發展面貌。並站在道德哲學的角度上,檢視人的行為與心靈安樂的關係,期望能在給明代心學一個新的定位外,也重新反省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觀,並試著為個人存在的意義提出一種說法。

關鍵字

明代 心學 陽明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Ming-Dynasty happiness xin-xue Yang-ming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三年。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方爾加、《王陽明心學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3。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5。
———、《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被引用紀錄


陳昇輝(2012)。《聖學宗傳》、《理學宗傳》對明代理學之論述與回應〔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0988
鍾沂蓁(2014)。王艮「淮南格物」說的兩種體現〔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4.00008
王矞慈(2015)。李贄的倫理思想研究──以其論儒釋道三教為考察對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2233
玄柄勳(2012)。李贄與許筠比較研究-以文化解放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011
黃繼立(2010)。「身體」與「工夫」:明代儒學身體觀類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302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