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95.77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從中壢龍岡清真寺的建立及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教在台灣發展的狀況,從明末到清朝的早期萌芽,以及1949年後,隨著大陸各地移民正式的引進台灣,伊斯蘭教隨著穆斯林的增加,在臺灣先後建立了六大清真寺。而龍岡清真寺的穆斯林組成,與其他清真寺比較起來,更顯特殊,主要是由祖籍為雲南的穆斯林所構成,早期興建清真寺的是滇緬軍撤退來台的穆斯林,近來承接寺務傳承的,則是來自緬甸泰國的雲南籍穆斯林。這些文化歷史因素,使得龍岡清真寺呈現特有的內涵,也屬特殊的移居型清真寺。 龍岡清真寺位於桃園縣中壢市龍東路,此附近原來是眷村一忠貞新村,專門安置在滇緬邊區撤退回台的游擊部隊及其眷屬,滇緬軍大部分為雲南人,其中不乏有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為了要在台灣恢復宗教生活,有行禮拜聚會的場所,因此在龍岡地區籌建了信仰中心-清真寺。在經過熱心虔誠的穆斯林多方奔走,全台各地募款籌措資金,購地建寺,克服諸多困難,歷經多年後,才得以建寺落成,再經過歷次的整修,才有今日之規模。 龍岡清真寺的建立,與雲南籍的回族穆斯林淵源很深,不但當初建立者是雲南人,也就是滇緬游擊部隊撤退來台的穆斯林及其眷屬,目前寺內的信徒更大多數是原籍雲南的緬甸及泰國華僑。因此在龍岡清真寺的穆斯林,幾乎都是雲南人,只是來台灣的時間不一,但先後都以龍岡清真寺,做為其宗教上的依託。 而龍岡清真寺在近20年,隨著雲南及緬甸、泰國等地的華人穆斯林加入,而注入了一道新血,這群在家鄉受過完整伊斯蘭教育的穆斯林,在台灣落腳後,亦帶入了虔誠的信仰,並以清真寺為凝聚伊斯蘭精神的象徵,積極參與寺務及教務,並致力於經學教育的傳承,成為龍岡清真寺的支柱。

參考文獻


60.郭廷以,1989,《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81.謝世忠,2004,《國族論述-中國與北東南亞的場域》,台北:國立台灣
參引書目
1.丁士奇,2001,〈台南教胞的家庭禮拜〉《中國回教236期》,台北:中國
回教協會。

被引用紀錄


梁德珊(2017)。「當異域新月坐落龍岡」 從龍岡清真寺信徒看華人穆斯林遷徙與在台灣的信仰生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784
陳書偉(2012)。中壢龍岡穆斯林的離散認同與文化地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81473
黃琇美(2012)。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 -以桃園縣龍岡地區忠貞新村的人文環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52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