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14.215
  • 期刊

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

摘要


許多社會人群皆由共同的社會歷史記憶來凝聚,以對外壟斷、對內分享社會資源。共同的社會歷史記憶,是在許多代表不同族群、階級、性別與利益群體的分歧、矛盾的記憶中,由爭辯、妥協、消除異端所產生的「集體記憶」。以此,社會人群建立其認同與價值體系與特定的資源分配關係。社會一方面制度化的教導其青少年一些「重要的過去」,另一方面「重要的過去」成為社會內外人群爭論的焦點。所謂社會化,便是個人在成長中自家庭、學校及校外社會獲得各方面的記憶,以形成一種認同與價值觀-即符合某種典範的社會認同,又蘊含多元與矛盾的記憶與價值。以此,一個社會得以建立現實權力與利益分配關係下的秩序,亦潛藏未來社會價值與認同變遷的可能。本文據對2416位台灣國一、高二學生所做的歷史記憶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台灣青少年歷史記憶中所蘊含的社會認同,以及不同年齡、性別,以及不同地域或族群青少年間的社會歷史記憶差距及其反映的社會化過程。藉此說明「社會」價值與認同如何藉社會歷史記憶來傳遞,以及歷史記憶的重組與失憶如何反應社會變遷。由台灣青少年的歷史記憶中,我們也可以探索提供這些歷史記憶的台灣社會的本質。

被引用紀錄


黃如鎂(2010)。客家電影《一八九五》在不同族群青少年閱聽人下的解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0.00073
楊愉珍(2012)。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應用口述歷史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2.00051
陳涵書(2014)。「一九四九」 敘事的變遷及其意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109
田俊龍(2009)。解嚴後小學民族認同教學的轉變〔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60651
洪珮菁(2010)。近代中國女性自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9295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