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90.141
  • 期刊

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

Modernism and the Taiwanese Literary Polysystem in the 1960's: Xiandaí Wenxue Revisited

摘要


本文借用以色列文化符號學家易文-左哈爾的複系統理論重探六十年代台灣文學建制的階層結構及其位階挪移的情形。論文指出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文壇冒現,乃文學干預的現象。現代派詩人群與《文學雜誌》在五十年代為文學現代化奠下根基,《現代文學》在六十年代初創刊,開啟了現代主義文學-尤其是小說-的新契機。編者王文興等人透過翻譯,引入卡夫卡、喬哀思等歐美現代小說家的作品。這些外援強化了現代主義文學的文庫與聲勢,及其在台灣文學複系統中的位置。不過,本土論述力爭上游,漸漸在六十年代中葉左右,與現代主義文學形成雙中心並立的局勢,彰顯了台灣文學文學複系統的動態與多樣性。

參考文獻


ItamarEven-Zohar,Even-Zohar(1978).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
ItamarEven-Zohar,Even-Zohar(1990).Laws of Literary Interference.Poetics Today.11(1),53-72.
ItamarEven-Zohar,Even-Zohar(1990).Polysystem Theory.Poetics Today.11(1),27-44.
ItamarEven-Zohar,Even-Zohar(1990).The 'Literary System'.Poetics Today.11(1),27-44.
ItamarEven-Zohar,Even-Zohar(1990).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Poetics Today.11(1),45-51.

被引用紀錄


陳宣輔(2011)。白先勇的小說觀及其小說創作〔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454
沈信宏(2013)。東亞流動中臺灣文化人的文化身分與位置──以洪炎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407
翁淑慧(2007)。依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台灣六○年代本省籍現代派小說家的「鄉土」想像〔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7.00013
張孝慧(2015)。臺灣現代主義文學與政治、社會之交互影響(1949-1973)〔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11295
柯敬德(2012)。馬漢茂與臺灣小說的德文編譯-以《望大海》為中心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06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