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16.36
  • 期刊

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

"Taiwaneseness" and the Radical Politics of Place-Based Imagin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摘要


本篇文章試圖透過「台灣性」的議題,探討全球化趨勢中「在地化」的意義。論文的思考重點環繞在兩大議題(一)什麼是「台灣性」?(二)思考「台灣性」的庶民知識對學術研究可能帶來的「草根性全球化」反省。從台灣的位置來參與「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討論,什麼是『台灣性?』」當然是個不容忽視的議題,因為只有當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所謂「全球化文化不是同質性文化」這個抽象的假設才有具體的印證,落實「在地性」的思考。「台灣性」的面貌因不同脈絡而有所不同;由於其面貌多樣,本篇論文的討論把焦距集中於「台灣性」的庶民以及鄉土想像的面向,以鹿港這個經常召喚台灣鄉土想像的地方為例,企圖展現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我認為鹿港之所以「台灣」,所以將常被用來召喚「台灣性」和原鄉的想像,主要因為它不處在台灣「現代性」邊緣,而是在台灣現代消費情境中扮演積極活躍的角色。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原因是它開展了台灣在「現代性」敘述中的在地異質性。換言之,鹿港濃縮了台灣在地的「另類現代性」(alternativemodernity)的可能,而庶民在這樣的台灣在地異質性的形塑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Appadurai, Arjun(1996).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Appadurai, Arjun(2000).Grassroots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search Imagination.Public Culture.12(1),1-20.
PierreBourdieu,Bourdieu(1991).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ArifDirlik,Dirlik(1996).Global / Local: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
Featherstone, Mike(1995).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被引用紀錄


張青紟(2013)。台灣現代詩「鄉愁」意象研究──以余光中、席慕蓉容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140
蔡佩含(2012)。社會介入‧自然寫作‧歷史敘事──以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為考察對象(1970~)〔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2.00243
張嘉盈(2015)。本土熱血: 近年台灣電影中鄉土與青少年的矛盾尋索〔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5.00042
蘇佳伶(2010)。「柒」的身體、音樂與風格〔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0.00085
蔡正芸(2014)。走出來的台灣意識?徒步環島的行旅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16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