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92.234
  • 期刊

想像美國與再現本土以西班牙的《歡迎,馬歇爾先生!》與臺灣的《太平.天國》為例

Imagining America and Representing Locality: The Cases of "Bienvenido, Mr. Mashall" and Buda Bless America

摘要


自從後殖民論述帶起主體性研究的風潮,如何檢視自我與他者成為二十世紀末熱門的學術話題。南西.阿姆斯壯(Nancy Armstrong)新近重思「刻板印象」的意義,開發了一個主體性研究的新角度。本文擬藉由西班牙電影《歡迎,馬歇爾先生!》(Bienvenido, Mr. Marshall)和臺灣電影《太平.天國》兩部電影的想像「美國」,探索刻板印象下所建構「虛幻的認同」。本文所提出的「虛幻的認同」,一方面是延展南西.阿姆斯壯的理論,另一方面則企圖從想像他者(美國)和想像自我,進而反思本土再現的真實。一如南西.阿姆斯壯指出寫實主義小說「認可符合讀者視覺期望的影像,而這些又是小說本身所描述的」筆者希冀藉由「虛幻的認同」來檢視臺灣現下的主體是如何陷於建構與解構中,循環擺盪卻無法破局而出。

參考文獻


Armstrong, Nancy(2002)。何謂寫實主義中的真實?。中外文學。30(12),558-559。
Ashcroft, Bill(1995).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Caparrós Lera, José(1999).Historia crítica del cine español desde 1897 hasta hoy.
García Fernández, Emilio C.(1992).El cine español contemporáneo.
Gómez Bermúdez de Castro, Ramiro(1989).Evolución de la producción cinematográfica Española.

被引用紀錄


蕭辰宇(2013)。吳念真《人間條件》系列和Marie Jones的劇場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123
林妏霜(2008)。異質文化與記憶:解嚴後台灣電影中的歌曲〔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0022013143005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