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92.150
  • 期刊

政論性談話節目影響之探討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Call-in Programs

摘要


本文針對政論性談話節目的收視影響進行探討,以兩個實驗檢驗收視政論性談話節目可能產生的兩個面向之影響:(一)對議題∕事件肇因歸判與態度的影響;(二)對台灣未來前景信心的影響。針對第一個面向的影響,本研究以框架理論發,比較收視親藍與親綠政論性談話節目的民眾如何因節目中對於議題∕事件肇因的不同論述而做出不同方向的事件肇因歸判;同時也檢驗議題是否為親身經歷在過程中所扮演的調節角色;此外也分析收視親藍與親綠談話性節目的民眾,對於節目中所討論的議題∕事件或事件中當事人的態度如何因節目收視而產生不同程度與方向的轉變。針對第二個面向的影響,本研究以預示效果理論為架構,推論政論性談話節目收視還可能影響民眾對於台灣未來的信心;這部份主要探討節目中的肇因框架類型與節目中討論議題類型的差異,如何影響到收視觀眾對台灣未來前景的信心;結果發現當節目使用「個人歸因框架」(而非「政府歸因框架」)或節目中討論引發政黨對立的議題(而非政策議題)會顯著地降低民眾對於台灣未來前景的信心。

並列摘要


This paper primaril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exposure to political call-in TV programs and call-in radio show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xperiment one demonstrated that exposure to pro-KMT programs (asopposed to pro-PPT programs) led participants to attribute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s or issues discussed in the program to the government's incapability to a greater degree. However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two indicated that listening to radio call-in shows, which held the government accountable for problems discussed in the shows generated more positive ratings regarding the prospect of Taiwan's future than listening to programs that held the people accountable.

參考文獻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129-209。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李天任譯、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
Wimmer, R.,Dominick, J.(1987).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Belmont, CA:Wadsworth.
林照真(1999)。當前台灣近似媒體觀察組織的幾個盲點。新聞學研究。60,171-176。

被引用紀錄


蔡佳萍(2021)。網路直播新聞談話性節目內容製作與互動參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2100988
蔡逸敬(2017)。媒體報導中的公共課責與政府回應:以2014年台灣食用油品事件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2706
馮昭(2013)。臺灣政論談話性節目之政經分析,1993-201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925
詹偉雄(2011)。八卦.現代性.台北:一個敘事取向的「小報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10758
張玉薇(2011)。競選過程中的言論自由—我國負面競選之規制與改進對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03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