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3.223
  • 期刊

視覺傳達效果的實證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摘要


邁入新世紀面對設計的基本問題,設計者必須積極理解與掌握使用者的知覺、認知心理特性,方能有效因應多元化需求。本研究由設計心理的視點進行實證研究,主要透過「視知覺」(Visual Perception)特性探討視覺設計的傳達、認知問題。研究成果提供評估設計效果之指標依據,與設計創作之參考。 研究透過台灣與日本的實例比較進行。首先提出兩者都有共通功能的表音記號進行文獻調查。調查結果得知,注意符號及平假名同是幼兒將口頭語言經驗,順利轉換成文字語言的有效記號。再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解明,這兩種同為漢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表音記號,雖有類似的學習經驗,但因語言結構、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等不同,導致事物認知及傳達上產生差異的情況顯而易見。 接著要進一步探討經驗、語言、文化等客觀因素對傳達的影響,先由預備調查比較台灣與日本視覺環境的結構實態,分析其傳達問題的異同點。同時設定與生活息息相關,兩者同樣以漢字、羅馬字為主要傳達語言的道路指示標誌為例,進行實地觀察、使用者意識調查;並依據認知心理學基準,歸納分析出現狀問題點。接著以視覺情報記憶之再生法進行認知效果實驗,根據實驗結果得知實際傳達效果及影響認知的三要因。其一是有關知覺範圍、知覺選擇特性,及情報數、構圖、樣式等設計要因。其二是周圍環境的視覺障礙等環境要因。其三是涉及學習經驗的熟知程度、語言結構、文化背景等文化要因。 為追求更具效果的視覺傳達設計,以上述調查、實驗結果為基礎,提出指示標誌的改良新提案,並比較新提案與現行標誌的認知差異。因此最後再度進行認知效果實驗.同時加上語意測定之SD(Semantic Differential)評定法進行形象效果調查,並施行統計解析證實以上結果。認知實驗結果得知,新提案的認知率遠比現行標誌高,顯示出兩者傳達效果的差距,證實由人的視知覺特性為依據改良的新提案較易認知。使用SD法因子分析的結果,也證實新提案比現行標誌形象效果更良好。總體言之,以上研究結果顯示「改良情報數及視覺障礙問題可提高視覺傳達效果」、「具實際傳達效果的是,易於認知兼具良好形象的設計」。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陳雅芳(2003)。校園視覺標識之設計原則探討〔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300678
Chang, F. B. V. (2007).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Job Satisfaction, Job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Intention--Evidence [master's thesis, Chang Jung Chrisian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doi.org/10.6833/CJCU.2007.00028
林美芳(2007)。二十世紀西方繪畫元素在校園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以興德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4061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