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204.140
  • 期刊

漢碑圖畫出文章-從濟寧州學的漢碑談十八世紀後期的訪碑活動

Han Steles at the Jining Prefectural School and Fangbei Activities in the Late-18th Century

摘要


「訪碑」—探訪保存於各地文廟、祠堂或矗立在野外的古碑—是清代金石學家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他們強調走出書齋實地探查散存各地的碑碣,來釐清因拓手疏忽遺漏、拓工不佳或拓本殘缺所造成的版本混亂問題。有清一代訪碑成果豐碩,影響深遠,十八世紀後期的發現與各種研究著述尤為重要。然關於清代訪碑的活動內容、重要性,乃至其文化意義,目前學界尚未有全面的認識。本文聚焦十八世紀後半訪碑活動最活躍的地點之一—山東濟寧州學,檢視其所藏漢碑,包括〈景君碑〉、〈鄭固碑〉、〈魯峻碑〉、〈鄭季宣碑〉、〈武榮碑〉、〈范式碑〉及其他殘石,在超過一世紀(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後期)的時間中,被反覆取拓、升起重立或發現移入的歷史,尤其聚焦十八世紀後期黃易與翁方綱等人在此地的活動,以及他們對相關活動所作的考釋、詩文題跋與圖繪,最後討論訪碑活動如何造成漢隸研究的改變,且影響及碑學書法的盛行。本文期望釐清「訪碑」這個十八世紀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並且希冀對了解碑學書法的興起與發展有所貢獻。

關鍵字

訪碑 濟寧州學 漢碑 黃易 翁方綱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江藩(1985)。清代傳記叢刊:漢學師承記。臺北:明文書局。
李放(1988)。叢書集成續編:皇清書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胡德琳修、盛百二纂(1778)。濟寧直隸州志
徐宗幹纂(1968)。新修方志叢刊:濟寧直隸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徐宗幹輯(1979)。石刻史料新編:濟寧州金石志。臺北:新文叟出版公司。

被引用紀錄


何碧琪(2011)。翁方綱與乾嘉時期碑帖書風及鑑藏文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0148
高明一(2010)。積古煥發:阮元(1765-1849)對「金石學」的推動與相關影響〔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352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