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95.250

摘要


自從西元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地將健康定義為一個在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均安適的狀態後,學術各界即試圖以自己領域的觀點將健康加以闈釋並定義之,而全人健康(wellness)一詞於焉誕生,並受到體育、公共衛生、護理及心理學界的廣泛討論,裁至目前全人健康的範疇已由五個面向發展為社會、情緒、身體、智力、精神、心理、職業以及環境等八個構面,雖然學者們對於全人健康的見解互異,但有幾點卻是相同的,第一、所有學者均贊同全人健康是由許多面向所構成。第二、全人健康需要各面向間的平衡及整合才可達成。第三、它是動態且具連續性的。第四、所有理論均以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基礎而發展。基於上述,我們瞭解到全人健康領域涵蓋的面向廣泛,值得體育、公共衛生、營養、心理學…等各界學者的研究涉入,並制訂一套適合國人的全人健康評估工具及因應策略,進而落實全人健康教育。

關鍵字

全人健康 全適能 健康

參考文獻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游恆山(2002)。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陳盈如(2003)。健康心理學。臺北:洪葉。
蘇俊賢(2001)。體適能預測變項與大學生自我健康評估之相關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Anspaugh, D. J.,Hamrick, M. H.,Rosato, F. D.(2000).Wellnes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McGraw-Hill.

被引用紀錄


簡妙如(2013)。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個人健康、家庭功能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台中市為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4/CSMU.2013.00018
譚家倫(2007)。鄉村旅遊遊客生活壓力知覺、休閒調適策略與健康之關係〔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0807200916272747
李香珍(2011)。青少年參與籃球運動專業化程度與其體適能表現之關係〔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1511201215471116
李淑玲(2012)。社會資本、休閒行為對健康影響模式之建構與驗證〔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3022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