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91.239
  • 期刊

花蓮大庄「舊人」後山移民史

摘要


臺灣的河洛人、客家人總喜歡稱自己爲「人」或「咱們人」,而把跟自己語言不同的族群稱爲「外省人」或「番仔」;而原住民除了阿美、卑南及雅美族外,其餘各族也均以「人」自稱。在花蓮縣的富里鄉,居住了一群皮膚黝黑的人,他們有著原住民一般的臉孔,並說著特殊腔調的河洛話,而老人家習慣稱自己是「舊人」,東里村爲「大崖」。原來他們是西拉雅平埔族,因爲長期漢化,早已習慣漢人的文化跟表達方式,但漢人卻又不把他們當作是「人」,而稱他們爲「熟番」、「平埔番」或「埔里人」,爲了扳回一點自尊,他們自稱爲「舊人」,表示「我們比你還舊,我們的祖先比你們祖先還早來」。他們最初在後山建立穩固的發展基地就叫做「大庄」。他們經歷荷蘭、明鄭、大清帝國及日本帝國的統治,並在不同時期外來移民者的進墾下,生活空間不斷被侵擾。對於長年流浪,並歷經危險、異族挑戰才在後山紮根的部族,自然更珍惜這最後的根據地,一旦有侵犯或危及其生存的外來挑戰,勢必加以反擊。因而在「開山撫番」後,因徵收田畝清丈單費過於嚴苛、侮辱其婦女,及清軍壓迫而起來抵抗。今天的大庄,在山邊仍可見到舊人蹤影,而與漢人通婚的也不少,但願意承認自己就是平埔族的人卻很少,而且都說著河洛話;公廨中雖仍供奉著阿立祖,但信徒已逐漸減少,文化的流失與族群認同的「污名化」,真叫人歎惋!真期待大庄的「舊人」能夠有更多人出來大聲疾呼,珍視自己的族群與文化,而不要在漢化的洪流中變成了失根的民族。

參考文獻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宇驥(1970)。從生產形態與聚落景觀看臺灣史上的平埔族。臺灣文獻。21(1),3+5-6+9。
(1968)。臺灣叢書。臺北:國防研究院出版部。
張耀錡(1968)。臺灣省通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石萬壽(1990)。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