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92.3
  • 期刊

超個人心理學與宗教心理學對靈性問題之研究

摘要


西方自教父哲學以來的神學家為了論証上帝的存在,曾提出各種形上學論証。然而經過十九世紀末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受到實証經驗科學的衝擊,心理學家於是拒斥形上學的根據,反而採用內在心靈的體驗,認為個體的宗教體驗或神祕經驗產生的原因,也可以用人的心理過程和特點加以解釋。宗教隱含的靈性層次,乃宗教心理學與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且都認為透過「提昇意識狀態」的靈修,會引起異常意識狀態,以導向高峰經驗或神祕經驗,這樣也可以獲得「著神」的宗教經驗,如此上帝或神的經驗可以留存在信仰者中間,同時也滿足了個體之心靈對宗教信仰或最高需求的目的。

被引用紀錄


吳宜倫(2008)。安寧病房中靈性照顧者之靈性開展─以一位宗教師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0091
楊彥芬(2008)。念佛療心:從一位佛教徒皈依的生命敘說探 討佛法和心理治療之間的關係〔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800004
林佳慧(2015)。靈性照顧對安老所老人生活適應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0161
蕭思美(2004)。晚期肺癌病患在治療期間的靈性困擾與需求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4.01806
黃惠貞(2002)。某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健康、知覺壓力與憂鬱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90420071413057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