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227.69
  • 期刊

從臺灣大學生內團體偏私基礎之解析看社群意識發展的可能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社會由於都市化社會的發展,在人們生活週遭熙來攘往的人多半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可是彼此卻共有相同的生活資源-交通、空氣、水源、景觀、及其他公共資源。公共資源的珍惜與維護,有賴於對陌生他人享有共同公共資源的尊重與關懷;亦即要有社群意識的情懷。社群意識可以衍生自以類別化為基礎的認知性內團體偏私。本論文包括三個研究。第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意識清楚的最重要團體是情感性與人情性的團體,很少人想到社群性的團體。第二與第三個的實驗研究均顯示,做為一個資源分配者時,不但受試者在面對同是外團體成員時,會給予熟悉的資源請託者較多的資源;同時,相對於外團體的陌生請託者,受試者也會給予內團體的陌生請託者較多的資源分配;對於完全無關的請託者(既非熟人,亦非同類群的人),在分配上就探取了公平的分配方式。易言之,受試者在分配資源給他人時,人情是主要的考量因素。但是,不涉人情因素時,即使資源請託者與自己素不相識,對方是不是與自己屬於同一類別團體的考量,也發揮了左右抉擇的力量;這是認知性的內團體偏私現象,利用此種內團體偏私傾向,可以營造某種程度的社群意識。本研究說明了情感的因素與人情運作,可以使個人推己及於有熟悉關係的他人,但是超越這個層次,自我的再擴展就有賴於靠類別化歷程引發認知性的內團體意識了。

被引用紀錄


王震琦(2010)。慈濟志工團體之組織結構化、內團體偏私對溝通品質、團隊合作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0.00384
高立宇(2008)。華人社會排斥現象之探討:情境因素與個人因素對反應策略的影響〔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900144
林宏茂(2005)。最適團體模式的建立—個人表現與團體相對表現對社會流動的影響〔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500536
謝曜駿(2010)。上司-部屬間人際信任的前因及對部屬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28/KSU.2010.00045
陳芊穎(2012)。知覺主管決策標準對部屬認知、情感及行為之影響─以獎酬分配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245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