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23.120
  • 期刊

【論文摘要】呼吸肌阻力訓練對於肺癌術後患者的生活品質改善成效-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The Effects of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on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 After Lung Cancer Surgery-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接受肺癌手術後的患者除了肺葉切除會造成肺容積下降之外,手術過程中麻醉及呼吸器的使用導致肺泡擴張不全、痰液增生,手術後患者因為傷口疼痛抑制深呼吸,可能導致痰液堆積,上述手術造成的影響常會使肺癌術後患者的肺功能測試結果低於常模,包括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吐氣量及最大換氣量等都會下降,心肺運動測試結果中最大攝氧量低於常模。患者在手術後回歸到日常生活時,因為整體心肺功能下降,導致日常活動可能因為容易喘、下肢肌力不足等原因受到限制。日常生活功能受到限制進一步影響了患者的情緒及生活品質。物理治療針對此類術後患者的介入包括針對呼吸訓練、痰液清除、運動介入及呼吸肌的訓練,目標為保持肺部清潔、減少術後併發症及漸進增加患者有氧運動能力。傳統上多以肺功能或是心肺運動測試作為評估運動介入成效的方法,較少探討生活品質與呼吸肌訓練的相關性,因此本篇希望透過個案討論,瞭解呼吸肌訓練是否對於肺癌手術後患者的生活品質改善有所幫助。方法:以高雄榮總一名肺癌手術後進行心肺復健訓練的個案為例,給予患者Dofin^(TM) Breathing Trainer (GaleMed, Yilan, Taiwan)進行居家訓練,每天進行三回、每回30次的吸氣肌訓練,以最大吸氣壓的30%作為訓練的起始值,訓練百分比依患者情況做調整,同時搭配每週兩次門診訓練,內容包含呼吸訓練、痰液清潔及運動訓練。治療前後皆給予肺功能測試、心肺運動測試及生活品質量表(36- Item Short Form Survey, SF-36)進行評估。結果:患者在接受半年的傳統心肺物理治療及呼吸肌力訓練後,心肺運動測試結果,無氧閾攝氧量由3.7 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s (METs)增加到4.3 METs,最大攝氧量由5.2 METs 增加至6 METs。生活品質量表SF-36生理面向分數由135分進步至245分,心理面向由167分進步至264分。結論:呼吸肌力訓練合併傳統心肺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有效改善肺癌手術後患者的心肺功能,並且可有效提升患者之生活品質。臨床意義:建議物理治療師在臨床給予肺癌術後患者介入時,可將呼吸肌訓練加入治療處方中,並可利用生活品質問卷作為評估方法。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