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9.50
  • 期刊

【論文摘要】吸氣肌訓練與肺部復原幫助瀰漫性泛細支氣管炎患者成功脫離呼吸器之呼吸照護經驗

【論文摘要】The effect of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a difficult to wean patient with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A case report

摘要


個案報告動機:瀰漫性泛細支氣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是一種雙側肺部呼吸細支氣管長期嚴重發炎的罕見氣道疾病,其症狀為咳嗽、呼吸困難與大量痰液,末期病患甚至伴隨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症與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本個案因DPB急性惡化合併肺炎導致急性呼吸衰竭,複雜的氣道症狀使其困難脫離呼吸器。藉由此個案分享氣道清潔、肺部復原與吸氣肌訓練(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成功幫助病患脫離呼吸器的呼吸照護經驗。臨床評估:個案77歲女性,過去病史為DPB、氣喘、COPD與CHF,因嗜睡、呼吸困難與大量痰液至急診求診,胸腔影像顯示雙側肺野網狀結節性浸潤,呼吸音為雙側喘鳴音,因嚴重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合併低血氧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院期間,細支氣管嚴重發炎與大量痰液積蓄導致氣道阻力增加,個案因痰液清除與照護需求而接受氣切。在高碳酸血症與胸部影像改善之後嘗試脫離呼吸器,首次呼吸脫離指標:淺快呼吸指數(RSBI)143/潮氣容積160ml/最大吸氣壓力(MIP)-28cmH2O,並以CPAP模式與氣切面罩作為自主呼吸訓練(Spontaneous Breathing Trail, SBT),個案於訓練期間喘、胸腹起伏不同步、支氣管痙攣、吸氣期上胸廓與吐氣期腹部輔助肌顯著使用而導致訓練反覆失敗並且困難脫離呼吸器。呼吸治療問題確立:1.大量氣道痰液與阻塞性肺疾病致氣道阻力過大。2.吸氣肌無力。3.氣道過度敏感。呼吸治療措施:1.早期介入高頻胸壁振盪治療以幫助痰液清除、降低氣道阻力與避免肺部感染惡化2.潮濕加熱呼吸管路促進痰液溼化與避免支氣管痙攣2. IMT加強橫膈吸氣力量3.上肢彈力袋加強上胸廓呼吸輔助肌力量4.於SBT期間下床座椅訓練。結果評值:呼吸器使用第14天始介入復原運動包含IMT、彈力帶以及SBT期間下床座椅訓練。個案執行IMT與彈力帶訓練兩周後,IMT的訓練吸氣阻力從8cmH_2O逐步提升到19 cmH_2O,這反映了個案瞬間吸氣肌力的提升。同時呼吸脫離指標也有顯著的進步,潮氣容積從81ml增加到213ml,RSBI從234進步到99,MIP從-28 cmH2O增加到-40cmH2O,此外我們發現個案在IMT訓練提升吸氣力量輔以搭配高頻胸壁振盪治療更能使痰液有效清除。本個案在SBT期間下床座椅訓練,呼吸型態、呼吸輔助肌使用皆明顯改善,並每日延長SBT時間,從最初僅能CPAP模式1小時,到第29天已能使用氣切面罩11小時,最後於第33天成功脫離呼吸器。結論與討論:近年統合分析1顯示IMT可以幫助提升重症病患的MIP。此外SBT期間下床座椅可使橫膈與上胸廓呼吸輔助肌更容易被運用以提高並擴大胸廓,如此不僅降低吸氣作功還能使吐氣期胸廓更容易受壓並增加吐氣力量以對抗氣道阻力2,3。本個案藉由成功的氣道清潔與呼吸肌訓練策略,成功克服DPB疾病所帶來的複雜氣道症狀與提升病患吸氣力量,最後成功脫離呼吸器。(表格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