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87.124
  • 期刊

【論文摘要】提升膝關節置換術後24小時內接受物理治療完成率之探討

【論文摘要】Investigation for Improving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Receiving Physical Therapy Within 24 Hours Post Total Knee Replacement

摘要


背景與目的:臨床上膝關節置換術後,當病人病情穩定後,皆會接受復健訓練計畫,文獻指出,病人越早接受膝關節置換術後物理治療訓練,更能提升病人的功能性活動能力與增加膝關節角度。2016年,本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的初次治療24小時內完成率,年度平均僅達67.8%,因鑑於此,如何提升「初次物理治療24小時內完成率」,即成為維護病人權益及提升復健療效品質的指標之一,本研究目的著手執行改善計畫,探究膝關節術後病人初次接受物理治療服務延宕之因素,最終期待改善計畫之後,每個月的完成率皆達到閾值。方法:本研究運用Plan- Do-Check-Action (PDCA)品管模式,歸納找出限制初次復健治療24小時內完成率的可能影響因素,根據特性要因圖的分析,歸納找出限制初次復健治療24小時內完成率的可能影響因素,再經整合團隊共同討論後依其迫切性及重要性,決定「要因」。結果:決定「影響因素」如下:(1)未於手術前會診復健科醫師。(2)無即時通訊系統知會床邊復健治療師。(3)復健科醫師給會診單延遲。(4)病人拒絕。本科在2017年1月開始著手進行改善計畫如下:(1)記錄名單,請團隊個案管理員直接提醒曾經忘記會診的醫師助理。(2)申請病房復健組治療師專屬公務機。(3)建立提醒機制提醒復健科醫師。(4)以實證及專家(骨科專科醫師)為依據,修正手術當日復健活動。專職治療師設定追蹤名單,持續以電子排程及電話向護理人員或個管員追蹤病人病情,每月組內會議進行跨領域檢討。至2017年11月止,年度平均品質指標已達91.6%預設目標(閾值70%)。結論:提升膝關節術後病人24小時內接受物理治療完成率是復健品質的一環,持續為病人提供高品質、高效率、以病人為中心的全方位服務,是現今醫院在品質的推動與管理方面不斷追求的理念未來將持續監測,發現新的問題即進行對策修正及改善。結合院方整合系統,整合各專業人員在聯繫上的負擔,瞭解病人實際需求。將正確的復健活動與觀念有效地讓病人接收並認同,提升服務病人品質。臨床意義:物理治療早期介入可提升病人的功能性活動能力與增加膝關節角度,如何提升初次接受物理治療的效率性除了效益外,攸關病人接受服務的品質與權益。同時,提升病人服務品質及增加本科經營效益。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