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53.5
  • 期刊

【論文摘要】以社區夥伴關係提供居家衰弱長者體能促進活動之成效初探:物理治療師、志工及學生之團隊協力模式

【論文摘要】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Home-Based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Frail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Through a Teamwork Model of Physical Therapists, Volunteers and Students

摘要


背景與目的:衰弱(frailty)容易發生失能、住院、死亡等負面結果。透過陽明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培力社區發展在地安老整合型服務計畫」之推動,結合跨校系資源,透過在地社區夥伴關係建立,探討居家型式體能促進及預防延緩失能活動對於社區衰弱長者的介入成效。方法:本研究屬「類實驗型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al study design)」;從2019年2月開始自臺北市北投區及新北市三芝區招募符合收案標準,年齡≥ 65歲的居家衰弱長者,依據其配合意願與可行性分配為運動介入組與對照組。結合物理治療師、社區志工及高齡照顧系學生形成居家訪視小組,並開設培訓課程加強社區志工及學生簡要的運動介入要領。由物理治療師評估介入前長者之身體功能、環境障礙及生活照顧問題來形成個人化之運動計畫,由團隊執行每週2次、每次40~50分鐘、為期三個月之居家型體能促進及預防延緩失能活動介入。運動內容包含暖身運動、有氧運動、肌力運動、平衡與柔軟度運動。成效評量工具包括:基本生理資料(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體適能檢測(握力、2.44公尺起身繞行測驗、2 分鐘踏步測驗和單腳站平衡測試)、Fried衰弱指標、身體活動量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de Morton Mobility Index (DEMMI)量表、簡短身體功能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及修正式巴氏量表。結果:共有40位衰弱長者參與此項研究,介入組與對照組各20位;受試者之平均年齡為82.7歲,75%為女性。在經過12週的運動介入後,介入組相較於對照組在多數成效評量項目呈現明顯進步,兩組於前、後測變化達到組間顯著差異,包含:體重(p = 0.004)、BMI(p = 0.005)、收縮壓(p = 0.028)、握力(p <0.001)、3公尺行走速度(p < 0.001)、2分鐘踏步測驗(p = 0.018)、身體活動量(p = 0.001)、DEMMI量表(p < 0.001)、SPPB(p < 0.001),及修正式巴氏量表(p < 0.001)。結論:本研究針對衰弱長者進行12週的居家型體能促進與延緩失能活動,對衰弱長者在身體組成、身體適能、活動變化量、身體功能表現和日常生活功能均有顯著改善。臨床意義:未來仍需探討此種透過社區團隊協力的居家運動介入模式是否可以推廣到別的社區。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