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3.176
  • 期刊

【論文摘要】物理治療於急性後期中風照護之影響因素探討:回溯性研究

【論文摘要】Exploring th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 on Patients after Post-acute Stroke: A Retrospective Study

摘要


背景與目的:腦中風在臺灣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已是成人肢體障礙的常見原因,個案多半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失能症狀。根據國內研究結果,腦中風患者有較高比率再住院現象及超長住院天數,並有較高死亡率;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在2014年開辦由醫學中心下轉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的病人轉銜系統,推動急性後期中風照護試辦計畫,以期達到節省急性醫療資源支出、改善個案日常生活功能促進健康狀況,並降低家屬與社會負擔。該團隊成員包含神經內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營養師和個案管理師,並由各職類每3週定期進行初期、中期和結案專業評估。本篇研究藉由縱向病歷回顧方式,探討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恢復的可能因素,做為臨床物理治療參考。方法:本篇研究使用不記名回顧方式,分析郭綜合醫院急性後期中風照護在2016年至2019年,共144位收案個案病歷,然而住院時有46人因不同因素需提前結案,例如:進步快速已達個人期望值、家庭經濟因素或內科疾病,將其排除數據分析外,最後參與資料分析共98人,相關內容有柏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行走功能狀況和日常生活功能量表(Barthel Index, BI)。利用Excel進行成對t檢定(單尾)來統計介入前後的功效,並利用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探BI、平衡能力與行走能力之相關性。結果:個案平均男性年齡(65±12.984)和女性年齡(67.5±14.632)無顯著差異(p=0.06);結案後與初期相比,BI總分無顯著差異(p=0.29)和BBS總分呈現顯著差異(p=0.02),BI與BBS呈現高度正相關(r=0.984);介入前有18位可自行行走(14位需使用輔具),介入後有72位可自行行走(45位需使用輔具),具自行行走功能者增加55%,BI與行走功能呈現高度正相關(r=0.997)。結論:本文顯示個案在物理治療介入後,可在短期內有效改善平衡、提高行走能力,進一步降低失能狀況。臨床意義:本研究結果以4年的急性後期中風個案復健成效再次佐證急性後期中風照護計劃能使醫療品質提升。除先前已有相關研究顯示活動參與度、身體重量組成與肌力分級皆會明顯進步外,本研究結果亦顯示平衡能力與行走功能均能獲得改善。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