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81.240
  • 期刊

【論文摘要】參與腦中風急性後期患者物理治療介入之成果分析

【論文摘要】Effects of Physical Therapy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Post-Acute Car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摘要


背景與目的: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為臺灣2019年十大死因之一,亦是造成個體身體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罹患腦中風後,通常會導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認知功能受損等問題,進而造成自我獨立生活功能受限。透過文獻發現早期介入及高強度物理治療活動對於腦中風患者的生活功能回復是有幫助的。因此本院自2014年開始參與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規劃的臺灣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依據患者失能程度及潛能提供積極的物理治療介入。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過去五年內參與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患者接受高強度物理治療介入之成果。方法:透過病歷回顧的回溯性方法,分析本院自西元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底五年間所有參與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之患者經高強度物理治療介入(每日兩次,每次30~50分鐘)後在基本日常生活功能、平衡能力(伯格式平衡量表)、五公尺行走速度及六分鐘行走距離測試之治療成效。以描述性資料統計方式分析個案基本資料。以成對T檢定分析個案接受高強度物理治療介入在巴氏量表、伯格氏平衡量表、五公尺行走速度測試與六分鐘行走距離測試的前後數值是否有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0.05)。結果:本院共有154位患者參與腦中風急性後期照顧計畫,但其中有31位因病情轉急、自動退出等各種原因中止參與計畫,最後有123位患者順利完成計畫。患者平均年齡為65.95±11.69歲,平均中風時間16.63±6.75日,平均計畫參與日程為28.72±10.6日;參與者中共有39位女性,84位男性,計有17位出血性腦中風,106位梗塞性腦中風;右側肢體偏癱57位,左側肢體偏癱58位,雙側肢體偏癱8位。巴氏量表由介入前40.16±20.45分進步至61.87±24.5分、柏格氏平衡量表治療前分數為16.71±15分進步至31.05±17.19分、五公尺行走速度治療前為0.12±0.2公尺/秒進步至0.29±0.35公尺/秒,六分鐘行走測試介入前為43.89±80.85公尺進步至109.6±132.06公尺,在統計學上都有顯著差異存在(p<0.01)。結論:本院針對有潛能的急性腦中風患者進行高強度物理治療介入後,在日常生活功能、平衡能力、行走速度及心肺適能皆有明顯進步且達到統計顯著差異。臨床意義:透過5年間的病歷回溯分析,可以發現本院物理治療師透過高強度的物理治療介入對於急性腦中風個案的功能回復是有其成效及臨床意義的。可以協助個案有更好的功能回復並帶來更佳的生活品質,對於臨床治療師也是種肯定。惟日常生活功能之改善除有物理治療介入外,也應考慮職能治療介入之影響。腦中風個案除量性分析外,尚須考慮患者的動作品質及行走對稱性等特性分析,在未來的研究上建議可以做更進一步去探討。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陳慈吟、蔡青芳、石佳隴(2022)。影響物理治療對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成效之因素台灣醫學26(1),1-9。https://doi.org/10.6320/FJM.202201_26(1).00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