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0.152.38
  • 期刊

【論文摘要】跑步機訓練對改善腦性麻痺患者粗大動作功能成效之系統性回顧

【論文摘要】Effects of Treadmill Training on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Persons With Cerebral Palsy: A Systematic Review

摘要


背景與目的: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為非進行神經發展障礙,盛行率約2/1,000,影響運動和感覺系統,進而改變姿勢和行走能力。而行走於日常生活極重要,若受限易肌肉無力並導致疼痛和日常功能喪失。故行走為患有CP的兒童進入學校與社會,需執行大量日常活動前重要的復健目標之一。行走治療包括:肌力訓練、心肺耐力運動、功能性電刺激、任務為導向之步態訓練等。而跑步機之步態訓練(treadmill training, TT)對CP是臨床常見訓練方式,包括:(1)單純TT、(2)虛擬實境跑步機訓練(treadmill training with virtual reality, VRTT)、(3)懸吊跑步機訓練(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等。TT藉行走速度控制與重複動作及感覺輸入,建立正確行走步態,最終希望改善日常功能。故本篇研究目的希望藉系統性回顧,探討TT對改善CP粗大動作功能的效果。方法:由以下4個資料庫PubMed、物理治療實證資料庫量表(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 PEDro)、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 (CINAHL)with full text及Academic Search Premier電子資料庫搜尋2020年4月以前發表之所有隨機控制研究,關鍵字包括: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跑步機訓練(treadmill training)、粗大動作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收錄文章須符合:受測者為CP,有TT介入,以GMFM評估改善情況,PEDro評定等級達5分以上。結果:搜尋到6篇符合條件研究,訓練組均給予每週至少2次,每次至少20分鐘,維持6週以上之TT。然各研究介入仍存差異,如:1篇治療方式為VRTT、2篇除TT另加至少30分鐘物理治療、1篇是提高TT治療頻率(每週10次)。而控制組用以對比治療方式也迥異,包括:物理治療、平地行走、低頻TT(每週2次)、動態蜘蛛籠(dynamic spider cage)等。統計結果6篇均比較GMFM組間差異,僅4篇比較GMFM組內前後差異。組間比較:(1)3篇顯示TT比物理治療或平地行走具療效(p<0.05);(2)1篇顯示VRTT比TT具療效(p<0.05);(3)1篇顯示動態蜘蛛籠比TT具療效(p<0.05);(4)1篇顯示TT高低頻無差別。組內比較:4篇均顯示TT具療效(p<0.05)。結論:回顧發現經TT或VRTT均能改善CP之GMFM。除動態蜘蛛籠外TT組均比其他控制組更具療效。而訓練頻率不影響療效。臨床意義:本篇研究證實臨床常用跑步機訓練對於改善腦性麻痺患者之粗大動作功能有助益。希望讓治療師使用跑步機訓練時,更堅信療效。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