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97.123
  • 期刊

【論文摘要】局部震動治療對於慢性期中風患者的平衡及行走能力的成效-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Effects of Local Muscle Vibration on Bal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in Patient with Chronic Stroke: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目前已有文獻指出局部震動治療對於大腦塑性及神經傳導路徑有顯著療效,然而,局部震動治療對於改善中風患者的平衡及行走能力的立即或短期效果的相關實證仍然缺乏,因此,本研究探討對一位慢性中風患者的患側小腿後肌使用局部震動治療後是否可立即改善中風患者之平衡及行走能力,並在連續執行4週後是否有持續改善的效果。方法:個案是一位39歲男性,2019年12月15日在家中突然感到左側上及下肢無力,於2019年12月16日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診是右側基底核顱內出血,並接受初級藥物治療。而後在2019年12月25日開始接受一週5天的常規物理治療,並於2020年5月19日開始改為進行一週3次的門診物理治療。個案主訴為平衡能力不佳、下肢有緊繃感與行走速度慢,經評估發現其改良式艾斯渥氏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左側腳踝為2分,其它上、下肢關節皆為1+分,左側腳踝被動關節活動度蹠屈0-35度、背屈0-5度。柏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51分,6分鐘行走測試271m,評估結果顯示個案在平衡和行走功能的表現上受到影響。依據結果及參考相關實證給予此個案常規物理治療介入,治療內容包括平衡訓練及跑步機訓練。並於2020年6月1日起,除常規物理治療外,在左側腓腸肌執行3分鐘的局部震動治療,目標降低下肢張力並增加踝關節活動度,進而使個案的平衡和行走功能都能有所進展。結果:初次執行後立即評估發現,相較於前測,患者腳踝張力由MAS 2分下降到1+分,其餘關節不變;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蹠屈由0-35度上升到0-45度,而背屈不變;柏格氏平衡量表由51分上升到53分;6分鐘行走測試由271m上升到317m。經過4週短期治療後,相較於前測,下肢三關節張力均下降到MAS 1分;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不變,柏格氏平衡量表由51上升到55分,6分鐘行走測試由271m到424m。結論:慢性期中風患者在小腿後肌給予局部震動治療,不論是立即還是4週短期治療,在患者的平衡和行走能力均有顯著效果。臨床意義:本篇發現局部震動治療可提升慢性期中風患者的平衡及行走能力,過去很少有針對慢性期中風患者使用局部震動治療的研究,所以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臨床物理治療師不同於常規的治療方法,讓治療師做執行治療時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