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56.156
  • 期刊

【論文摘要】物理治療對於脊髓型頸椎病變伴隨後縱韌帶骨化導致四肢輕癱患者的介入過程:個案報告

【論文摘要】Physical Therapy for a Patient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Resulting in Quadriparesis: A Case Report

摘要


背景與目的:頸椎退化性疾病(cervical spondylosis)為一盛行率高的疾病,約有80%至90%的40歲到60歲成人會發生頸椎退化的現象,其也是最常導致50歲以上的族群產生脊髓病變的主因。頸椎退化性疾病所導致的脊髓型頸椎病變(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在臨床上的症狀具很高的多樣性,症狀依據壓迫的方式及部位而有所不同。文獻指出,脊椎壓迫的病人中有22.6% 有脊髓病變,然而合併後縱韌帶骨化者更容易導致脊髓壓迫。在保守治療介入方面,目前臨床上尚未有一個處理準則。因此本篇個案報告主要是探討物理治療介入對於脊髓型頸椎病變的過程與結果,以供臨床物理治療的鑑別參考。方法:個案為62歲男性,從2019年底即開始出現手部動作笨拙、下肢無力、走路不穩及麻痺等症狀,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變。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影像顯示多節頸椎退化性變化及骨質增生,C3-7椎間盤突出合併後縱韌帶骨化及C3-7脊髓狹窄。個案於4月及7月初分別進行兩次脊髓減壓手術。然而術後症狀無明顯改善。8月底經由骨科醫師轉介至物理治療門診接受治療。個案主要照顧者為太太,住家環境5樓無電梯。其主訴為四肢無力且麻,走路不穩及無法戶外行走。個案期望能改善走路功能及可早日外出行走。理學檢查結果發現,徒手肌力測試兩上肢介於3~5分,右側下肢2~3+分,左側下肢2~4分,下肢L4~S1感覺異常。脊髓損傷神經分類國際標準為ASIA D-C8不完全損傷。伯格氏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BBS)27分。3 m計時起走測試(Timed Up and Go test, TUG)46秒。計時5次坐站(timed five-chair stand, TCS)26秒。功能性活動中,坐到站和走路需使用助行器在接觸保護下執行,步行耐力為20 m,步行速度0.19 m/s。物理治療計畫為每次60分鐘、1週2次、為期3週共6次療程。治療計畫包含伸展運動、肌力訓練、重心轉移、平衡訓練、軀幹控制訓練、行走、爬樓梯及轉位等功能性活動訓練及耐力訓練。結果:經過3週介入後,BBS進步至32分、TUG進步至34秒、TCS進步至17秒,可在監督下使用前輪式助行器行走100公尺,步行速度0.32 m/s。結論:脊髓型頸椎病變患者進行術後的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有效改善其平衡能力及行走功能。臨床意義:本研究指出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有效地改善脊髓型頸椎病變術後患者的平衡及行走功能。未來應設計更嚴謹的臨床實驗,以做為脊髓型頸椎病變患者臨床治療準則之實證及長期追蹤其療效。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