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0.66.151
  • 期刊

【論文摘要】震動訓練結合肌電回饋式功能性電刺激對腦中風患者手部張力及功能成效之前驅試驗

【論文摘要】Effect of Vibration Combines Integrated Volitional Control Electrical Stimulator (IVES) on Hand Spasticity and Function in Patient With Stroke: Pilot Test

摘要


背景與目的:上肢手部屈曲肌肉痙攣,是腦中風病患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嚴重影響病患的手部動作恢復、執行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如拿取物品及日常梳洗功能)及生活品質。抑制肌肉痙攣及誘發動作是臨床上重要的治療策略,過去研究已顯示震動治療可改善腦中風個案的痙攣現象。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國內自行研發製造的震動訓練器結合肌電回饋式功能性電刺激,對於腦中風患者手部動作及功能性活動改善的成效。方法:研究徵召6位符合收案標準的腦中風個案,男性4位女性2位,4位缺血性及2位出血性中風,慣用手皆為右手,平均年齡64.96 ± 9.21,平均發病時間2.58 ± 1.58年。介入為期4週,每週3次,每次約40分鐘的手部震動訓練與肌電回饋式功能性電刺激,及20分鐘的物理治療手部功能活動訓練。介入前(前測)、介入後(後測)與介入結束後一週(保留測)分別接受艾許沃斯氏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的肌肉張力測試與關節活動測試評估,並以傅格梅爾評估量表(Fugl Meyer Assessment, FMA)及上肢功能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RAT)評估手部的動作及功能。結果:MAS肩膀屈肌張力個案後測時皆有下降,保留測有部分個案有上升;肘屈肌張力後測時2位有下降(前測1+後測1;前測3後測1+),其餘則維持或上升;腕屈肌與手指屈肌張力2位個案在保留測降至0分。FMA動作平均分數於前測為1.67分(手腕)及2.83分(手部),後測為1.83分(手腕)及3.67分(手部),保留測為1.83分(手腕)及3.50分(手部);被動關節角度於前測為11.33分,後測為12.00分,保留測為12.33分。FMA中在手腕、手部動作與被動角度整體總分平均,保留測與後測皆大於前測。ARAT前測整體總分平均6.33分,後測及保留測分別為7.83及7.33分,其中次項目抓握(grasp)、握(grip)、捏(pinch)及粗大動作(gross movement)後測分數皆高於前測。結論:在張力部分雖有個案後測有下降趨勢,但成效未持續至保留測,顯示執行活動時會引發張力產生。透過肌電回饋電刺激結合功能性訓練,能促進手部功能並有助於學習保留。臨床意義:本實驗結果可提供臨床工作者,對於腦中風患者進行震動器及肌電回饋電刺激訓練時之計量參考。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