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58.148
  • 期刊

【論文摘要】居家吸氣肌訓練對心衰竭患者運動能力及吸氣肌功能的效果

【論文摘要】Effects of Home-based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on Exercise Capacity and In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摘要


背景與目的:呼吸困難、疲憊與運動能力的下降影響心衰竭患者的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吸氣肌無力為心衰竭患者運動能力下降的一項關鍵因素。已知吸氣肌訓練可增加心衰竭患者的吸氣肌功能、運動能力及生活品質。然而,心衰竭患者對長時間的吸氣肌訓練依從度低,也因此限制了臨床的應用性。亦有研究指出,心衰竭患者在醫院做運動介入的依從性比在家做運動的依從性低。因此,發展一個簡單、可以在零碎時間與居家完成的有效運動訓練方案是必要的方案。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高強度、短時間的吸氣肌居家訓練對心衰竭患者的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探討高強度、短時間的居家吸氣肌訓練對心衰竭患者運動能力、吸氣肌功能及生活品質的影響。方法:本研究為介入型隨機區集設計臨床研究。目前有20位符合Weber功能性分級B到D等級的慢性心衰竭患者參與本研究,參與者平均年紀為64.3 ± 11.4歲,其中男性占60%。參與者被隨機分派至介入組與控制組,介入組進行短時間高強度(60%最大吸氣壓)的吸氣肌訓練,控制組進行短時間零阻力(0%最大吸氣壓)的腹式呼吸運動。兩組參與者之居家吸氣肌訓練皆為每天30次的吸氣訓練,每週6天並持續12週。所有參與者在介入前、後各進行一次評估,評估項目包含吸氣肌功能(最大吸氣壓與最大自主通氣量)、運動能力(尖峰攝氧量與六分鐘行走測試)與生活品質(明尼蘇達心臟衰竭生活品質問卷)。統計分析以共變數分析(ANCOVA)檢定介入成效,以p<0.05訂為具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結果:目前共有12位參與者完成後測(介入組8位、控制組4位)。控制組與介入組基本特徵除了最大吸氣壓與生活品質外,並無顯著差異。和控制組相比,介入組的最大吸氣壓在完成12週的吸氣肌訓練後顯著進步(p=0.001)。此外,介入組在完成12週吸氣肌訓練後的6分鐘行走距離相較於介入前有顯著的進步(介入前、後分別436.3 ± 90.0 m與484.4 ± 114.9 m,p=0.02),且生活品質分數有改善的趨勢(p=0.064)。控制組介入前後各參數無顯著變化。所有參與者在介入過程中,皆無發生任何不良事件。結論:12週高強度、短時間的居家吸氣肌訓練顯著增加Weber功能性分級B到D等級的慢性心衰竭患者的最大吸氣壓。介入組6分鐘行走距離在訓練後顯著改善,並且生活品質有改善的趨勢。臨床意義:居家短時間高強度的吸氣肌訓練為心衰竭患者可以接受且安全的介入模式,且此居家短時間的呼吸肌訓練可能可以改善Weber功能性分級B到D等級的慢性心衰竭患者的吸氣肌功能、運動能力與生活品質。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