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75.180
  • 期刊

以「一心開二門」的義理架構詮釋王陽明之「四句教」

Interpre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Wang Yangming's "Four-Sentence Teaching (si iu jiao)" in Light of the "Two-door Mind (yi xin kai er men)" Paradigm

摘要


《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的義理架構,可以適用於儒釋道三教,作為普遍性的共同模型。本文分析此一架構為:一、兩層存有論:「心真如門」是「無執的存有論」,「心生滅門」是「執的存有論」。二、妄依真而立:迷真成妄,妄心妄境沒有自體,是對真實理境的不了解而產生的。三、即妄知其妄,覺妄即顯真:既然是迷真成妄,那麼就要即妄而修行,洞悉迷妄的體性與成因,在妄心妄境上覺妄顯真,如實顯現真實理境。陽明的「四句教」,也可以開展為「一心開二門」的架構。一、兩層存有論:以首句「無善無惡心之體」為本,以「合不合於心之本體」為分判,開出合於本體的「心體、有善、知善、為善」,與不合於本體的「心體、有惡、知惡、去惡」兩個面向。二、妄依真而立:所謂惡,只是本體受蔽,不是另有一個惡來與至善的心體相對。本體過當即是惡,惡並沒有獨立的自主性。三、即妄知其妄,覺妄即顯真:本體受蔽謂之「有惡」,就在意念發而不善的當下,良知亦自能覺,覺即蔽去,復其本體。上述二者,雖有義理架構上、形態上的相似,但義理內涵並不相同。《起信論》的真如本心,和陽明的良知本心,是不同的性質。

參考文獻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一
《起信論》《大正藏》第三十二冊,頁五七五下。頁五七六上。,頁五七六中。頁五七六下。頁五七七中。頁五八○上。頁五八○上、中。頁五七六中、下。頁五七八中。,頁五八三上。,頁五八○下。
印順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一九九二
釋聖嚴〈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以《大乘起信論講記》為主〉,《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二○○○年五月,頁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