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97.201
  • 期刊

知音‧悲情‧超越-〈閑情賦〉的文化意涵試析

摘要


對於陶潛〈閑情賦〉,歷來討論與評價的面向,多聚焦於內容究竟在「言情」抑或「託諷」,莫衷一是。然而我們暫且跳脫這樣的視野,但以文化意涵的角度分析之,將可發現此賦有著更為豐富,且向來較少為人所論及的底蘊。首先,我們注意到文中陶公與女子藉由琴聲傳達情意,此一現象可從傳統「知音」觀念加以說明;「知音」之所以可能,要在主體進行創作活動時,必本於真誠心靈的文藝觀念,以及萬物由「氣」所化、所以彼此可以感應通情的世界觀。再者,賦中「十願十悲」極為動人,但其實所「悲」者,不僅是愛情的失落,更是對於生命短促、美好難存此一人生客觀限制的無奈感傷,而這樣的主題,其實自漢末以來即成為文學作品的主調;換言之,「十願十悲」表面固是因愛情所以有感而發,但我們應從更深厚的文化背景,去理解文字之外,時人對於時間推移、人生無常的巨大沈痛。最後,對於這些人生中必然存在的悲情,作者藉由儒、道兩家哲學的修養及寄託,得以超越悲傷、安頓自我身心,而此一儒、道思想雙修並用的現象之所以出現,又可從魏晉玄學的發展,及其中對「情」的討論,加以解釋。

關鍵字

陶潛 閑情賦 知音 時間推移 儒道會通

被引用紀錄


郭章裕(2022)。阮籍〈清思賦〉寫作特色析論中國學術年刊(44_2),117-150。https://doi.org/10.6238/SIS.202209_(44-2).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