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194
  • 期刊
  • OpenAccess

戰後來臺接收官員的分析-以鐵路交通為例的探討(1945-1947)

摘要


本文將分析臺鐵來台的中國技術官僚的素質,與其造成外界觀感不佳的主因為何。一般而言,外界對於鐵路人員的素質並不給予高度評價,其中批評多被批評為行政效能不彰、外行領導內行,登錄的無實際鐵路管理經驗者。然而,鐵路的營運需有專門管理技術,人員素質的良莠直接影響接收工作的開展與復舊工程的推動。如果真如外界評論般,選派官員多無鐵路專長,勢必造成鐵路營運的困難,這點應為陳儀等人所深知之事,那為何台鐵會有如此之印象於外界,這是本文所欲探討的主題之一。筆者整理國史館臺灣分館藏鐵路管理委員會相關檔案中發現來台的官員中,1946年1月發佈的鐵路管理委員會管理階層主要多以中國大陸主要的鐵路官員為主,其中多擁有鐵路等交通管理經驗,且官員的來源多為主任委員陳清文同僚部屬。既然這批官員多有實際交通管理經驗,為何仍有登錄無專業者的聲音出現呢?原因在於1946年2月,邊遠省份公務員任用暫行條例通過後,放寬公務人員任用資格限定。加上日僑大量遣送回國後鐵路局所遺留的基層管理職務,因陳清文等高層不相信台籍人士的專業程度,大量自內地邀請人員來台任職,或甚至開放各機關自行延攬人員。這批沒有鐵路專長的人才來到臺灣後多任職中階管理階層,直接面對第一線的台籍鐵路員工,也使得台籍員工對於這批來自中國的管理階層的反感。透過本文可以了解到來台的辦理接收與實際營運官員並非一昧的多以無經驗或效能不彰來概括,須明瞭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才能夠有效的區別官員的素質優劣。另外,初期來台官員的作風與操守,與個人學經歷素質並不能同一而論,且也並非完全不曾遭受質疑,例如主任委員陳清文等人就曾遭受到台籍人士以傲慢形容,但涉及個人作風與操守問題則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