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66.13
  • 期刊

修復式司法:從創傷到復原的一種治療性介入

Restorative Justice: A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from Trauma to Recovery

摘要


修復式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或譯為修復式正義,也稱治療性司法。它是對犯罪行為最直接影響的人們,即加害人、被害人、家屬以及具有關聯的成員,提供談論犯罪及說出感受的對話機會,藉以促進當事人關係的變化,並修復犯罪造成的傷害。簡言之,修復式司法是一項犯罪行為的所有利害當事人聚在一起、共同處理犯罪後果及其未來意涵的過程。修復式司法於2010年引入我國司法系統中,聯繫犯罪預防與心理矯治的課題,是法律與心理治療專業跨領域合作的實踐場域。研究顯示修復式司法的介入有效地降低犯罪與減降司法成本,犯罪案件中的當事人對於參與修復式司法的滿意度遠遠勝過傳統的懲罰式司法,修復式司法不僅獲得被害人的支持,也使得被害人有效地減降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修復式司法對加害人的同理心復健,能具體重建其罪咎感並降低再犯率。因此,修復式司法不僅是法律與心理治療專業的合作,犯罪預防相關議題更是需要諸多跨領域的合作。本文旨在介紹我國修復式司法的引入,從現行「被害人加害人調解」 (Victim Offender Mediation, VOM)模式,說明其作為心理復原的一種治療性介入的可能途徑。更進一步,分享作者群經由法務部地檢署修復促進實務的經驗,發展並建構在地的「衝突調解」(Conflict Mediation, CM)模式。

參考文獻


李執中(譯)(2006)。犯罪心理學(原作者:Bartol, C. R. & Bartol, A. M.)。臺北市:華杏。
法務部(2010)。推動「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實施計畫。民國99年6月22日法保字第0991001305號函頒實施;民國101年6月28日法保字第10105111060號函頒修正。
柴漢熙、陳祥美(2015)。他山之石:修復式司法試行方案執行現況與展望。更生保護70週年論文集,97-112。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
陳祥美、柴漢熙、蔣大偉、洪雅琴(2016,4月)。修復式司法:從創傷到復原的一種治療性介入。植基於生活與社會需要的應用心理學,p142。華人應用心理學大會,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曾子奇(2012)。探討兼具調解經驗之修復促進者在修復式司法中的理念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