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8.62
  • 期刊

試析王慶節〈道德金律、怒忠之道與儒家倫理〉

摘要


王慶節先生〈道德金律、恕忠之道與儒家倫理〉一文以西方「道德金律」談起,在西方追求「普遍絕對」的氛圍下檢討的歷程與現代處境,再由儒家與道德金律近似的「忠恕」概念,提出孔子之道應是建立於「恕」,以「恕道」為優先的觀點,對比出中西倫理概念的差異與優越性。據此思路脈落下回應可能從西方哲學角度對孔子倫理學的批評,彰顯出孔子代表的儒家倫理學特色。西方基督教道德金律隱含著兩個矛盾衝突的原則:普遍公正原則與人際間關愛原則。在基督教倫理學中,超越性上帝的「絕對之愛」可使這兩個問題達到平衡,但於近代上帝絕對神權的削弱與被懷疑,使這兩個原則的衝突性突顯。相對而言,儒家文獻中近似道德金律概念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這兩點。以「恕忠之道」之角度出發便沒有「道德金律」的問題,且在存在論、認識論、方法論上較「道德金律」有優越性。孔子代表的儒家倫理學是一種「示範倫理學」,是類似於法律中的「憲法」,為一「精神」所在,在人世中不可能找到適時適地的普遍必然法則,但我們可以以「恕」之人我之道的精神去做眼前當下的實踐。而恕忠之道所追求的是一個精神理想,精神理想為根植於人心的。情境改變,做為精神的示範倫理學亦會據具體情境指引人的行為做修正,並不會因「時代進步」而取代。

延伸閱讀